——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学术讲座|涂冬生: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ubset of Patients Who Benefit from a Cancer Treatment
2025年11月19日下午,加拿大女王大学涂冬生教授应邀为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师生作了题为“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ubset of Patients Who Benefit from a Cancer Treatment”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综合楼615会议室举行,由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张荣茂教授主持。
涂冬生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他就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背景,指出尽管许多新疗法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在临床现实中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基于此,引出识别对特定治疗敏感的患者亚群这一精准医疗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接着,他系统回顾了该领域现有的统计方法,并重点讨论了在连续型生物标记物存在下,如何确定最佳阈值以区分潜在获益人群的方法的挑战。最后,涂教授详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为解决此问题所发展的新统计方法框架,包括基于模型(Model-based)与不依赖模型(Model-free)的多种策略,并通过实际癌症临床试验案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识别治疗敏感患者、优化治疗策略方面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讲座结束后,涂冬生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新统计方法的理论假设、临床应用前景、多重检验问题以及机器学习在患者分型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张荣茂教授再次感谢涂教授的精彩报告,并期待未来在生物统计方法与临床试验设计领域有更多合作交流。
——外国语学院——
学术讲座|李其荣:华侨华人是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助推者
11月19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李其荣教授应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于329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华侨华人是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助推者”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杨娜老师主持,围绕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入探讨,生动阐释了华侨华人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

讲座伊始,李其荣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文明因多样而有互鉴价值,因互鉴而更显丰富”。他强调,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高度契合,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共鸣。

在阐释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时,李其荣教授指出,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他援引“文化基因”这一源自《自私的基因》的理论概念,指出其在中华文化中具体体现为信念、习惯与价值观等核心要素,成为华侨华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始终坚守的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统一价值观、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人伦和谐的处世哲学以及勤俭耐劳的生活美德,已深深融入海外侨胞的精神血脉。
讲座的核心部分,李教授系统剖析了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优势与实践路径。目前,全球约6000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凭借融通中外的文化特质,成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文化传播方面,华侨华人依托2万多所中文学校、数百家华文媒体以及遍布全球的唐人街文化网络,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中餐馆成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则为各国民众感知中华文化魅力提供了直观窗口。在经贸与人才交流领域,以“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为代表的平台已累计促成2900多个合作项目,吸引逾百万侨胞参与,有效促进了中外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李其荣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华侨华人横跨中外两个社会,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海外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这一独特优势使他们成为连接中外的天然桥梁。他建议,应进一步发挥华人社团等“三大支柱”与“民间外交使团”的积极作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整场讲座案例翔实、阐释深刻,使现场听众对华侨华人在促进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本次讲座不仅为推进中外文明交流提供了有益思路,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