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回顾(1110—1116)

发布者:洪晓如发布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11

——旅游学院——

学术讲座|李咪咪:“从‘他者’到‘我们’:入境研学旅游体验对国家与文化认同的建构作用”

 20251112日上午,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第五十八期“钱塘文旅论坛”如期开讲,本期论坛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李咪咪教授作学术分享,主题为“从‘他者’到‘我们’:入境研学旅游体验对国家与文化认同的建构作用”。此次论坛由乔光辉老师主持,在教学楼B125举行,吸引了广大师生参与聆听。



讲座围绕李咪咪教授关于海外华裔儿童及香港青少年通过返乡旅游与研学活动建构国家认同的研究展开。研究基于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用质性方法探讨家庭集体记忆、研学体验过程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了欧美华裔家庭返乡旅游中的集体记忆建构、香港青少年参与内地研学团的社会互动模式,以及研学行程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作用。

研究发现,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代际差异与情境依赖性,受个人、物理与社会文化情境共同影响,且现有研学产品过度侧重传统文化展示,忽视现代中国元素的融入,导致学习效果有限。此外,高度结构化的官方仪式虽意图强化认同,但可能因脱离日常经验而产生疏离感,反而是非正式互动与日常生活接触更有利于情感连接的建立。




讲座的最后还设计了问答环节,师生们纷纷踊跃提问,李咪咪教授也对大家的疑问做出了耐心的回答。李教授在研学旅游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为师生们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经济学院——

学术讲座|何晓斌:高层次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1111日上午,应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晓斌教授作了题为“高层次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何晓斌教授结合自身25年学术经历,从求学之路切入,提及人大本科硕士阶段的实证调研积累与斯坦福博士的系统训练,强调跨学科视野与坚持专注的重要性。核心内容聚焦综述性、理论性和实证性这三类论文,指出社会学顶刊以实证研究为主,需兼具创新性、逻辑性与故事性。他分享了美国“弱关系找工作”等经典案例,说明研究应从现实困惑切入,注重理论贡献。

在研究方法上,何教授对比质性与定量研究的优劣,推荐二手数据整合等高效路径,介绍了StataPython等工具及常用公开数据资源。论文发表方面,强调题目与摘要的打磨,详解盲投、会议交流等投稿渠道,建议以诚恳态度回应评审意见,重视学术规范与合作交流。

讲座尾声,何教授解答了师生们关于论文修改时机、文笔提升等疑问,鼓励研究者以严谨态度、持续学习应对学术挑战。




国家社科项目开题报告会暨2026年国家课题申报启动会

1112日下午,经济学院特别邀请了浙江财经大学王岭教授和浙江理工大学陈晓华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前来参加国家社科项目开题报告会暨2026年国家课题申报启动会。本次会议由经济学院副院长诸竹君教授主持,多位教师共同参与。

会议伊始,副院长诸竹君首先对我院2025年获批国家级项目的成果予以肯定,同时他指出,2026年度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已全面启动,学院将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希望各申报团队早启动早谋划,确保研究选题精准,本子论证充分,力争在新一年度国家级项目立项中取得佳绩。

进入汇报环节,经济学院谢杰、娄朝晖、任婉婉、赵伟光、张志坚、刘乐易等六位老师依次对其课题方案进行了阐述。专家组成员认真聆听了所有汇报,并基于自身丰富的项目申报与评审经验,对每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建议内容全面覆盖了选题价值、核心内容、内在逻辑与整体框架等多个方面,不仅切中要害,更富有建设性。听取反馈后,汇报老师们一致感到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将参照专家所提的宝贵建议,投入到修改与完善工作中,力求质量全面提升。

在国家课题申报交流环节,多位教师踊跃发言,就拟申报课题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与创新内核进行了详细阐述。专家组则从学术前沿、研究方法与实操可行性等维度给予了深度点评,双方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对话。



学术讲座|马蔡琛:关于国家课题申报的几点体会

1114日上午,经济学院邀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马蔡琛教授作了“关于国家课题申报的几点体会”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首先,在课题申报核心要点上,马教授强调申报需保持连续性,不可因一次未中标搁置,建议多申报以提升中标概率,同时理性看待整体命中率;分析不同课题竞争差异,指出重大项目竞争者少、命中率较高,青年项目适合依托基础申报,一般项目存在潜在机会需结合自身权衡;建议选题优先,规避跨学科申报,标题需清晰易懂,突出创新性与价值;提醒成果形式选择需谨慎,专著先鉴定后出版,论文集需整合成果并附加逻辑说明,结项成果须与标书一致。

其次,关于研究方向与实操规范,马教授提到需平衡研究领域的专注与拓展,适应全面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弥补能力短板;实操中,标书排版需注重阅读体验,代表作突出与课题相关性,提前熟悉申报系统避免操作失误,团队组建优先选能实质参与的成员,规避学术近亲繁殖与多头申报问题。

最后,分享过程中,拟申报国家课题的老师围绕申报难点、标书优化等实际问题与马教授深入交流,马教授逐一细致解答,针对性回应困惑。参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分享内容实用、指导性强,不仅厘清了申报误区,更明确了后续准备方向,收获颇丰。


——金融学院——

学术讲座|佘楷文:“金融五篇大文章与金融监管:政策解读与科研选题”

20251112日下午,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在科创大楼836成功举办第263期钱塘金融强国学术论坛。本期学术论坛邀请到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佘楷文老师,为金融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与金融监管:政策解读与科研选题”的学术报告。金融学院副院长万谍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众多师生参加了学术交流。

讲座伊始,佘楷文老师围绕金融学前沿理论与政策框架展开阐释。他深入解读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随后,佘老师详细剖析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内在逻辑,指出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的重要性。

在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板块,佘老师介绍了从“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要求。理念上,风险防控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统筹的转变,通过有效管理和制度创新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实践上,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与持续监管,强调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压实各方风险处置责任。

佘楷文老师还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与学术研究体系的融合展开分享。在科技金融领域,他结合相关学术成果,探讨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题、风险识别及信贷支持机制等研究问题,并提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补关系、投贷联动效果等延伸选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围绕大数据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数字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等研究成果,延伸出数字鸿沟、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模式”等衍生议题。


——法学院——

学术讲座|易波:中美建交后美法院审理涉华主权豁免案件梳理

20251112日下午,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易波应邀在法学院F510会议室作题为“中美建交后美法院审理涉华主权豁免案件梳理”的专题讲座。易老师详细回顾了主权豁免原则从“绝对豁免”向“限制豁免”的历史性转变,梳理了“原则豁免,例外剥夺”基本模式的确立。

讲座重点分析了美国FSIA的核心例外条款及其在涉华案件中的适用。易老师指出,FSIA规定了包括商业活动例外、征收例外、侵权例外等在内的几类重要例外情形,使得在美国法院起诉外国政府成为可能。易老师还分析了美国涉外诉讼程序冗长复杂的特点,以及不同联邦法院在处理涉华主权豁免案件时存在的经验差异和专业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