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回顾(1027—1102)

发布者:游旭平发布时间:2025-11-04浏览次数:10

——统计学院——

学术讲座|王汉超:Inhomogeneous symmetric random matrix: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20251030日下午,山东大学王汉超教授应邀开展以“Inhomogeneous symmetric random matrix: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综合楼644会议室举行,由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张荣茂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王汉超教授首先介绍了组合随机矩阵理论的领域背景,指出该领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与渐近几何分析及著名猜想紧密相关。同时提到,对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分析是该领域的核心课题,当前在高维数据场景下,其理论性质的刻画面临极大的挑战。接着,他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针对非齐次对称随机矩阵,提出建立了新的小球概率不等式。该成果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借鉴新的随机反转方法,建立了新的距离定理,从而刻画了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非渐近刻画。王教授的成果非常深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不仅与很多著名猜想紧密联系,而且拓展了集中不等式在组合随机矩阵领域的应用。

随着讲座渐入尾声,王汉超教授与在场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十分耐心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疑问。最后,张荣茂教授对此次讲座发表总结并对王汉超教授的精彩分享以及在场听众的参与和互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经济学院——

之江青年茶座(第十八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之江青年高层次成果推进会

1029日下午,由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和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之江青年茶座(第十八期)在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416会议室成功举行。会议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之江青年高层次成果推进会”为主题,浙江财经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副院长鲁建坤、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卢圣华、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俊、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节祥、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岭、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芳菲、浙大城市学院商学副院长沈奇泰松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诸竹君主持会议。本次会议围绕高层次奖项申报、成果转化、民营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讨论,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申报经验和研究思路。

会议第一议程围绕高层次奖项申报展开。校社科部刘礼芳老师应邀参会,并详细解析了社科类奖项申报政策,指出青年奖分类特点及材料规范要求。罗俊、王岭、王节祥、朱芳菲、鲁建坤、卢圣华等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申报经历,分享了在奖项类别选择、成果转化、材料准备等方面的经验,强调学术创新、实践价值与政策结合的重要性。

会议第二议程聚焦“十五五”时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沈奇泰松关注民企传承中的合规与激励问题;卢圣华基于行政处罚数据,呼吁建立确定性执法机制;朱芳菲从税务执法角度分析区域处罚逻辑。与会学者还探讨了民企在数字化、平台化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当前政策在微观感受、信息透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积分制、“助推式”政策等建议,以激发民企活力。






——人文学院——

学术讲座|陈龙:数智时代的工程社会性与知识生产新模式

20251029日晚上,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副会长,中央网信办重点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陈龙教授于腾讯会议室开展了题为数智时代的工程社会性与知识生产新模式讲座。此次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未来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蓉教授主持,网新系主任李骏老师,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吴颖、左蒙、蒋三军、郑宏民和25级新传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陈教授主要探讨了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带动人机协作生产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嵌入人类认知和行动的基本结构。当ChatGPT和类似的AI技术成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时,人类交往秩序将如何发生改变?由此社会传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陈教授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梳理了理论谱系,包括培根的经验主义知识论、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等。知识社会学从经验主义知识论发展到媒介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强调了媒介在知识生产和社会建构中的核心作用。伯格和卢克曼提出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将焦点从宏大理论转向日常生活的微观过程。

其次,陈教授提到“从编程化社会性到工程社会性:双重本质”。数字时代的技术迭代加速了传播时空的转型,媒介化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逻辑。物联网时代所有东西都是媒介,万物互联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接受空间。工程社会性由范·迪克提出,强调工程师在技术演进中的作用,以及机器作为交往主体的可能性。工程社会性的首要特征是机器被编码为交往主体,能够像人一样进行交流和行动。

第三,陈教授谈及Al工程社会学型塑交往秩序重构文化形态。数字时代的交往秩序经历了三次重构:web1.0web2.0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彻底转型。平台社会的逻辑不仅仅是促进交往还塑造了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最后,陈教授提出耦合与解耦:回到“社会在回路”的交往。AIGC虽然表现出极高的效率,然而其创造力和真实性却受到质疑,并且其背后的巨大数据库是一个算法黑箱,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对等的。久而久之,AIGC影响了我们思考的方式,塑造“认知茧房”,实现对人类交往秩序的殖民化。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人文学院李蓉老师、左蒙老师、蒋三军老师就如何平衡媒介逻辑和平台逻辑、如何看待AIGC时代的虚假信息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老师和同学们在解决困惑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该话题的理解,收获颇丰。




——公管学院——

学术讲座|燕继荣中国公共管理的知识转化

20251031日下午,公管学院主办的中国公共管理西湖论坛系列讲座第五十一讲顺利举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应邀作题为“中国公共管理的知识转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公管学院院长汪锦军教授主持,学院近百名师生踊跃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燕教授便抛出一个根本性问题:“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意味着什么?燕教授指出,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号召,更是中国学界“理论自觉”的体现。进而提出两个问题:(1)人类知识体系如何构成与发展?(2)中国哪些经验应纳入人类知识体系?

燕教授将知识分为解释导向和发展导向两类,这些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推演、社会传承、验证修正四条途径形成。他认为自主知识创新需意愿与能力兼具,不能止于搬运知识、验证外来理论或以引用外文为标准,而应在接纳、质疑、批判既有知识基础上,经过长期积累,真正具备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发表观点的能力。

燕教授进一步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设三重目标:高目标是以通用知识为核心,提供公共管理的中国解释;中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将中国经验纳入人类知识体系;低目标是以中国经验为核心,为后发国家提供借鉴,形成发展理论的中国阐释。并列举了中国通过脱贫攻坚、数字政府、政策试验和新型举国体制等实践,重构或发展了发展型国家、数字治理、政策过程和公共选择等理论,为全球公共管理贡献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治理模式。这些中国经验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规模治理难题、重构政府市场关系、创新制度扩散路径和发展中国治理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