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回顾(0324—0330)

发布者:洪晓如发布时间:2025-04-01浏览次数:10

——经济学院——

学术讲座|赵扶扬技术扩散、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经济增长—兼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在机理

328日下午,应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赵扶扬老师作了题为《技术扩散、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经济增长—兼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在机理》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李井奎教授主持。

在李井奎教授简要开场后,讲座正式开始。赵老师基于《技术扩散、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经济增长—兼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在机理》这篇文章展开论述,其内容主要分为研究动机和主要发现、文献评述、理论模型和参数的校准与估计、机制分析和历史分解、外部冲击和政策模拟五大板块,并在最后给出了三条结论性评述:第一,技术扩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第二,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第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次讲座赵扶扬老师深入剖析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资源配置效能以及双循环战略的协同逻辑,系统阐释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同时也为同学们搭建了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桥梁,深化了大家对“双循环相互促进”机理的认知。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学术讲座|冯象AI学会作文判案:大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未来已来

 2025323日晚,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应邀在法学院F510会议室作题为“当AI学会作文判案:大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未来已来”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法学院党委书记苏新建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冯教授以DeepSeek的问世引入人工智能话题。而后又提及2016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转折点,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彻底打破了围棋领域长久以来电脑无法战胜人类的固有认知。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社会各个方面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有悲观者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大规模失业。然而,冯教授表示他对此不悲观,他指出我们应该把机器看成伙伴、助手,利用智能终端、智能软件便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法学的学科专业方面,他认为学科设置、学科分类、课程设计等方面可能都需要进行变革性的探索。

最后,与会师生围绕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法律边界等前沿议题展开提问和探讨,冯教授一一给予了详细的回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公共管理学院——

学术讲座|王元:(战后)日本的政治改革——第一大在野党的视角

2025326日晚,由日本东北文化学园大学经营法学部王元教授主讲的“(战后)日本的政治改革——第一大在野党的视角”学术讲座在A125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公管学院谢岳教授主持,吸引了数十位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

王教授以日本经济停滞30年,社会为何依旧稳定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日本为走出90年代泡沫经济阴影而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践。具体包括两大政党制、首相公选、道州制、邮政民营化、政治主导、“反下凡”、一票之差、首都功能转移、大阪都构想、改宪、中央省厅重组、小选举区制以及降低投票年龄共计13项改革举措。其中,王教授重点介绍了民主党3年多的执政历史,反对官僚主义的政治主导改革以及高级官僚“下凡”背后的“双重驹形模式”。在改革成效上,除邮政民营化、中央省厅重组、小选举区制、降低投票年龄这4项改革外,其余均宣告失败。对于政治改革基本失败的原因,王教授认为两大政党制的失败是主导因素,此外还包括既得权益的抵抗以及国际环境的反弹与压制。基于此,王教授就日本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交流互动环节,王教授与师生围绕“投票年龄降低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政治改革对市场的积极意义”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第二届汉语词汇学专题论坛圆满落幕

2025329日,第二届汉语词汇学专题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202室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共同探讨汉语词汇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学科发展。

论坛由沈国威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的冯胜利教授在发表中探讨了汉语的韵律词,从节律、韵律等角度分析了汉语“词汇生产线”的运作机制。北京师范大学的周荐教授则聚焦于词和句的组构异同,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北京大学的宋作艳长聘副教授和澳门大学的王铭宇副教授分别就定中复合词分类和现代汉语“2+2”型复合构词词法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见解。下午的报告中北京大学的董秀芳教授探讨了汉语中“情”的词汇语义分析,揭示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浙江大学的史文磊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的孟凯副教授分别就汉语综合性演变路线、逆向词化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浙江大学的池昌海教授和鲁东大学的冯海霞教授则从跨语言视角对喻人范畴名词称名进行了研究,为词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浙江工商大学的沈国威教授对东亚近代启蒙词汇的形成进行了总结性发言。此外、本次论坛还有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的多名学者做了发表。

本次论坛围绕汉语词汇学的多个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涵盖了韵律词、词类特性、构词机制、词汇语义、跨语言分析等多个领域。与会学者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了学术观点,为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学术讲座|韩思艺祭天与敬祖的冲突与融合

2025328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韩思艺教授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202会议室,为师生带来“祭天与敬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讲座,讲座由东亚研究院刘旭老师主持。

韩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祭礼传统与西方基督教文明交流中的碰撞,包括礼仪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面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困难,部分大型礼仪活动虽恢复,但人们对其内核了解不足。

在冲突方面,基督教作为一神教传入古代中国后,与儒家三祭之礼产生冲突。教会关注儒家祭拜对象是否具神性,以免成异端;而中国皇帝与官员则坚持保留祖传礼仪。双方冲突在清朝康熙年间达高峰,类似冲突也出现在日本等国。

在交融方面,现代中国港台地区基督教与儒家传统结合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香港教会支持儒家“敬天祭祖”礼仪;台湾辅仁大学作为私立教会学校,积极推动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每年开展“祭天敬祖感恩大典”。

韩老师还介绍了德国哲学家莫尔特曼对亚洲文明“祖先崇拜”内在结构分析与当代价值。祖先崇拜认为祖先在灵界继续存在并关注后代生活,西方不重视此思想,且随工业文明发展逐渐式微,导致家庭、宗法共同体式微,儒家和基督教都不愿看到。因此,西方基督教支持者也需借助祭祖仪式恢复家庭共同体,莫尔特曼从哲学角度论证天主教与祭天敬祖礼仪不冲突。

最后,哲学系主任柴可辅老师总结讲座,补充两点背景知识:一是中国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从哲学层面研究不同宗教理论和谐共处;二是现代工业文明使个人在极端原子化和组织化间游荡,失去共同体情感救济渠道,需通过传统礼仪文化为个人提供情感慰藉,这也是推进传统祭天敬祖礼仪现代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