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024年11月27日晚上,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顺利举办了第五十四期钱塘文旅论坛《管理学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专题线上讲座,讲座嘉宾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王节祥教授,此次讲座由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管婧婧教授主持,通过腾讯视频会议举行,吸引了广大校内外师生参与聆听。
王节祥教授,目前担任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兼任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RSM)公派访问学者,先后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拔尖人才、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是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获得者。王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平台创新与治理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在《管理世界》和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批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项目,开发了多篇案例获全国百优案例、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最佳案例奖、被哈佛案例库收录等。
讲座开始,王节祥教授从案例研究的过程、案例研究的逻辑、案例研究的飞轮三个方面展开话题。王教授首先强调了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案例研究的过程,包括研究选题、文献回顾、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四个主要步骤。王教授表示,在其他研究方法不适宜的复杂过程或新概念开发的情况,较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在成熟领域引入新视角的的研究较为适合开展案例分析。接着,王教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单元,展示如何进行嵌入式的案例设计,以及如何控制差异和抽样便利性,通过这些案例,探讨了平台企业的战略、参与者解耦战略与绩效结果的机理模型。此外,王教授讨论了如何从教学型案例迈向案例研究论文,强调了从繁杂的案例访谈中聚焦到最重要的问题的重要性,他分享了如何避免被素材淹没,如何听到企业的“真话”挖掘“真问题”,以及如何论证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最后,王教授总结道,案例研究是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管理学中的复杂现象。他鼓励大家充分发挥案例的力量,从点状突破到螺旋递进,去做有责任感的研究。
讲座的最后还设计了问答环节,师生们纷纷踊跃提问,王教授也对大家的疑问做出了耐心的回答。王教授对管理学案例的研究,为师生们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经济学院——
学术讲座|杨蕙馨:经济学院举办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座谈会
11月28日上午,山东大学杨蕙馨教授和臧旭恒教授受邀到我校开展教师科研能力培育主题座谈会。本次座谈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牛志伟教授对杨蕙馨教授和臧旭恒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接着,杨蕙馨教授与臧旭恒教授围绕学科团队建设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其中,在团队建设方面要注重团队方向的凝练和相互的合作,在科研工作中要紧扣“顶天立地,四平八稳”的要求。
在交流环节,杨教授与臧教授对经济学院教师关于基金选题和项目结项的疑问分别进行了答疑。此次座谈会,在座师生们受益匪浅,牛志伟院长对两位教授的精彩座谈表示感谢,本次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金融学院——
钱塘金融强国学术论坛第253期:社科基金开题论证会暨博士后出站答
2024年11月27日下午,金融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学院学科团队联合举办社科基金开题论证会暨博士后出站答辩。会议邀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上海财经大学的杨子晖教授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由浙江大学朱燕建教授、浙江金融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水土教授、周春喜教授、史小坤教授等5位老师组成。钱水土教授主持本次会议,金融学院全院逾30名师生参与了研讨。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项目负责人孙广宇、李姣媛、任美旭就202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从选题依据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课题重点难点与创新点以及目前遇到的困惑等方面进行了汇报。5位专家在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并结合国家政策、时事热点以及过往评审经历经验,逐一从研究内容、新颖程度、进度安排、论文发表难易程度、结题情况等方面提出了详细、中肯、具有启发性与针对性的建议。
随后,博士后出站答辩环节中,张秦博士和卞咏博士先后就博士后期间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汇报。专家们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就,又从创新程度、方法机理、现实意义、题目选择等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点评。在得到专家的点拨后,他们表示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受益匪浅。经答辩委员会专家综合评定,一致同意2位博士通过了博士后出站考核。
——人文与传播学院——
学术讲座|姜红教授“数字实践:从持续联结到心灵自渡”讲座
(姜红教授)
2024年11月28日晚上,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姜红教授于腾讯会议室开展了题为《数字实践:从持续联结到心灵自渡》讲座,此次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教授主持,网新系主任李骏老师,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李至颖、左蒙、蒋三军、张雅娟、吴颖、沈铁鸣、章梦奇和24级新传研究生以及新闻系部分本科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姜教授提及了分享本次讲座的缘起,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实践转向”,实践转向的要义是对笼罩两千余年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二元对立的打破,重新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践进路也是一种“融合”和“汇聚”,它超越了新闻传播学领域中曾经的结构功能主义传统,和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传统。基于实践,有可能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框架,对于回答数字时代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一个有意义的思考空间。本次讲座姜教授分享了三个新闻实践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生死界面数字哀悼中的持续联结”。研究发现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评论可以分为悲伤纪念主题群和持续联结主题群,其中持续联结主题群占比更高(约77.58%);人们直接与李文亮的数字化身展开主体间性的日常交往;数字媒介统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生后世界的多元想像,成为模糊又确定的联结界面。
第二个案例是“虚实界面:数字空间、行动空间、实体空间的转译”。2021年7月,安徽省合肥市的延乔路因一场自发的献花行动而“出圈”,并持续生成一个个流动的事件。姜教授以 “转译”为理论资源和研究视角,以 “追溯”为研究方法,考察特定情境下,在话语、行动与物质空间的缠绕交汇中,延乔路如何在互联网上被“翻译”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话语; 这些话语又如何被“转移”到现实空间关系及一系列创造性的纪念仪式和打卡行动之中;这些意义、关系和行动又如何通过新延乔路的修建工程,被“铭刻”于物质空间的再造中。
第三个案例是“内外界面数字社区中的心灵自渡”。姜教授围绕“对话自我”提出“自我对话”的概念,聚焦数字平台当中自我叙事和对话实践的问题。关注在数字社区中,个体通过自我对话,如何实现心灵成长。具体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什么要选择开放的数字社区来开展这种内隐式的自我对话。第二,如何进行自我对话的?第三,他者是如何被涵容到自我的心灵世界当中转化成多重立场进入心灵世界从而展开对话的?最后,心灵自渡能否带来一种心灵成长和自我精神能量的提升?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人文学院李蓉老师、左蒙老师、李骏老师、张雅娟老师以及研究生王一伟、周易浩就讲座内容与姜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老师和同学们在解决困惑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该话题的理解,收获颇丰。
——公共管理学院——
学术讲座|王胜强:市场经济与自由:经济思想史
2024年11月28日下午,《学术月刊》资深编辑王胜强、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受邀莅临我校公管学院,为师生作了题为“市场经济与自由:经济思想史”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团队主办,公管学院张国芳教授主持。
讲座中,王老师就“什么是自由”进行了介绍。王老师所阐述的自由不同于“一个人也可以自由的自由”,王老师讲的自由至少是两个人同时存在,这是存在身份秩序的自由,要照顾别人的感受。这种存在秩序的自由,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自律自由。王老师指出在自律层面上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努力实现目标,二是不能损害别人。第二个层面:无干涉自由。这一层面的要点:一是存在现实的边界,二是没有产生肢体侵权行为。第三个层面:无支配自由。身份权力差异导致了无支配自由。如今,仍有好多国家还未实现无支配自由。
在简要介绍“自由”的概念后,王老师说只有“自由”两个字是不知道其中内容的。王老师基于对经济思想史的考察,结合数位重要经济学家有关自由的思想,对市场经济与自由进行了讲述。从主流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萨伊、密尔、马歇尔、萨缪尔森,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弗里德曼、罗宾斯、布坎南,再到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林德布洛姆,最后到阿马蒂亚·森。通过王老师的解读,我们能在这漫长的经济思想史中看到和理解王老师指出的自由的三个层面:自律自由、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王老师特别指出弗里德曼所说“市场制度不仅提供经济自由,并且是政治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将这句话搭配王老师所说的无支配自由来理解,王老师指出,市场活动不同于政治活动,国民经济难以统一。打造经济自由作为政治自由的基础,让市场提供了经济自由,才有可能有政治自由,市场制度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王老师强调了林德布洛姆所说“多头政治不是连结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仅仅是处在自由宪章运动旗帜下的多头政治。”最后,王老师进行了总结:从总体上看,市场经济制度对现代人三个层面的自由都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从自由的内容上看,市场经济制度既保证了现代人的经济自由,又为人们获得政治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市场经济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宪政民主,尤其是多头政治制度。
学术讲座|诸竹君:人工智能赋能科研创新
2024年11月25日下午,经济学院副院长诸竹君教授应公管学院邀请,主讲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科研创新:基于经济学研究的思考”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毛益民副教授主持,陶旭辉、余钧、朱从谋、卢志朋等多位教师参与。
诸竹君教授立足论文《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与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基于BERT语言模型的微观证据》,阐释了借助机器学习方法构造关键变量的方法和经验。具体而言,他从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切入,讲解了以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为代表的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对劳动要素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这项研究将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性和生产率异质性纳入理论框架,揭示了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搜寻摩擦效应对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诸教授讲解如何采用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BERT语言模型实施数据挖掘,进而实证检验企业层面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影响。为了帮助参会师生理解这个方法,诸教授以文章附录为展示内容详细讲解了BERT语言模型的机制及使用流程。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区域国别学讲座24通讯|毕雪飞:中国妖怪学思想与理论对日本妖怪学的影响
2024年11月26日下午,应我校邀请,浙江财经大学毕雪飞教授于管理楼113教室为我校师生展开了一场题为“中国妖怪学思想与理论对日本妖怪学的影响”的精彩讲座。毕老师介绍了日本妖怪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发展历程,并且详细说明日本妖怪学的发展脉络,从井上圆了将妖怪学作为学术对象的研究,到大正、昭和时代柳田国男等民族学者的贡献,再到21世纪日本妖怪学的百家争鸣局面。她特别指出,日本妖怪学的流行背后,是日本学者长时段积累的结果。同时毕老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妖怪学思想和理论,以“建立中国的妖怪学研究体系”为目标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最后,毕老师还提到了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妖怪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新形态和新特征。她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妖怪学的研究中来,探索妖怪文化的新领域。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讲座|陈家刚:“党内法规学:知识生产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近日,我校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陈家刚教授作关于“党内法规学:知识生产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在下沙校区举行,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刘艳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到场听会。
陈家刚教授从党内法规的内涵、党内法规的发展历程、党内法规的边界、党内法规学、党内法规学的知识基础、党内法规学的文献资源、党内法规学的学科设置、党内法规学的研究方法及党内法规学的人才培养九个方面来阐述党内法规学。他讲述了如何将党的中央苏区和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党内法规与党史党建学科进行结合,使用党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分析党的组织制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陈家刚强调,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是学习和研究党内法规学的基础文献,党内法规制度汇编则是直接文献,学习党史党建学科要紧跟史料文献。最后,他指出人才培养要扎扎实实打好学科知识基础,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以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学的人才培养。
——英贤慈善学院——
讲座回顾 | 张冉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现实样态与当代议题
11月2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冉受邀来我校,为师生做了题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现实样态与当代议题”的演讲,讲座由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周俊教授主持。
张冉教授对中国社会组织研究进行了深入回顾。他指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及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因此,自2012年起,围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核心期刊文章数量迅速增长。到2017年后,相关研究逐渐趋于平稳,但近两年成果再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保持在较高水平。张冉教授从宏观叙事视角、中观叙事视角和微观叙事视角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社会组织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他提出优化研究范式的两种方法:一是推动多学科整合研究,二是加强多方法整合研究。此外,他还从党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以及市场化逻辑四个方面展望了社会组织未来的研究议题,结合组织情境与社会情境两个研究情境进行了嵌入式分析,并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并应用“环境—关系—行动”(ERA)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逻辑与路径。
张冉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三个当代重要研究议题。第一个议题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他以“理论—前因—过程—结果—情境”的知识框架系统阐释了该研究方向。第二个议题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该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组织基础、队伍建设和党业融合四大维度。第三个议题是数字赋能社会组织发展。他分析了数字赋能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困境、组织困境和环境掣肘,基于此提出了在技术提升、场景优化等方面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