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应经济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龙登高教授作了题为《土地财政?要素市场化与经济腾飞的中美比较》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龙登高教授从整体上比较了美国1870-1900年的镀金时代与中国1922-2022年经济腾飞的异同。随后,他以两国铁路发展的历史为切入点,引出讲座的主题——“要素市场化与经济腾飞的中美比较”。龙教授着重探讨了美国铁路公司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以国有土地私有化为核心的土地要素市场化如何助推经济发展。他指出,美国经济腾飞的逻辑在于政府将国有土地私有化,以此激励铁路公司,使其能够开发、出售或抵押土地,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将土地的产权和未来收益进行资本化。这一过程推动了移民土地的开发与铁路建设的相互促进,从而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
接着,龙登高教授介绍了中国通过土地要素市场化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路径,即国家购买集体土地后,通过“招拍挂”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推向市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差价获得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财政支持,也激励了开发商,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本次讲座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龙登高教授认真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对大家的积极提问表示高度赞扬。讲座最后,牛志伟教授总结了讲座的主要内容,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想,提出了一些研究方面的思考。龙登高教授的讲学和牛志伟教授的总结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学术课程。
学术讲座|郑捷:“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五讲
11月11日下午,由经济学院行为与政策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联合举办的“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五讲成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郑捷教授作为主讲,其报告题目为《Team Race Against Time: Theory and Experiment》。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许彬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在经济学院416教室进行,吸引了广大校内师生参会。
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都能纳入竞赛理论的研究框架,如赛龙舟、跑步比赛等,郑捷教授的这一研究关注这类连续时间下的竞赛,参赛人通过完成目标任务的先后来争夺竞赛获胜奖金。郑捷教授首先对目前竞赛领域文献进行了梳理概述,随后介绍了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具体的实验思路。在连续时间竞赛的背景下,研究设定了一个实时的信息反馈,使得被试能快速响应调整行动。实验考察了奖励价值以及不同的团队内分配制度对竞赛者行为的影响,根据理论预测,在平均分配奖金的情况下,过低的人均奖金和过高的目标任务会导致任何队伍都不愿意完成比赛;落后队伍始终无法赶超领先队等等。实验结果表明,内部分配机制能自动纠正搭便车现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困境,高奖金和比例分配制度对竞争者有明显的激励效应。
郑捷教授的讲座吸引了校内师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们围绕报告的核心理论、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与郑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加深了同学们对竞赛理论的理解,师生们都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Jaimie:“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六讲
11月11日下午,由经济学院行为与政策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联合举办的“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六讲成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Jaimie教授作为主讲,其报告题目为《Club Dynamics and Non-Rival Resources》。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许彬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在经济学院416教室进行,吸引了广大校内师生参会。
首先,Jaimie教授对俱乐部产品的概念和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指出“会员制”产品的兴起将会影响到组内合作的意愿。基于此,Jaimie教授提出了研究问题,即拥有不同准入政策的“俱乐部”,其内部的合作意愿是否存在差异;随后展开了对该实验的具体思路和实施细节的阐述。Jaimie教授将俱乐部分为四种类型,即C-G(可邀请成员也可驱逐成员)、C-G-I(仅可邀请成员)、C-G-E(仅可驱逐成员)、C-G-F(每组固定四位成员),探讨了在四种俱乐部设置的情况下各个俱乐部内部的合作意愿。结果显示,在固定成员数量(C-G-F)以及仅可邀请成员(C-G-I)的俱乐部内,合作意愿较低;而在成员可自由流动(C-G)的俱乐部内,合作意愿较高。研究还发现,俱乐部的规模对合作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个体的学习能力似乎产生了负向影响。最后,Jaimie教授介绍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惩罚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团队内的合作程度。
讲座最后,Jaimie教授与现场师生就该实验的设计、实施进行了深入讨论。师生们都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经济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国家社科项目开题报告会暨2025年国家课题申报交流会
11月13日下午,经济学院特别邀请了浙江理工大学陈晓华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前来参加2024年国家社科项目开题报告会暨2025年国家课题申报交流会。一同作为专家组成员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经济学院的诸竹君教授、陈永伟教授、房超副教授,此外,校社科部陈晶晶老师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伊始,陈晶晶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学校社科项目结题的整体情况,详细讲解了结项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了结项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紧接着,她结合经济学院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前学院的结题现状,并分享了一些关于明年课题申报的要点和建议,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进入汇报环节,经济学院郑晓冬、祁磊、李银珠、梁琦慧四位老师分别作了汇报,专家们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汇报,并结合自身丰富的申报经验和评审经历,逐一从选题、内容、逻辑、框架等方面给出具体、中肯且具有启发性的建议。老师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将根据专家所提意见,抓紧修改完善。
在国家课题申报交流环节,梅燕、赵伟光、闫东艺等多位老师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想要申报的课题内容和思路,并与专家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思想的碰撞、融合给在场的师生很多启发。随着交流的深入,本次会议也逐渐接近尾声。最终,本次会议在经济学院相关人员的精心组织和与会者们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学术讲座|吴泽南:Multidimensional Personalized Pricing and Market Competition
11月14日上午,应经济学院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吴泽南副教授作了题为《Multidimensional Personalized Pricing and Market Competition》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陈永伟教授主持。
讲座之初,吴泽南副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巧妙融合生活实例,逐一揭示本次讲座的核心要素,精心构建了问题分析的情境,并自然而然地抛出了研究议题:作为监管者,是否应该允许企业去获得消费者的信息以及允许的话,哪一类信息应该被收集?紧接着,吴泽南副教授提纲挈领地概述了文章的整体脉络,即首先构建一个标准的霍特林模型的分析框架,让消费者在霍特林线段里面有自己的信息以外,还有步行到两个企业的距离的边际成本。并放松霍特林模型将边际成本标准化的设定,使其具有差异性,同时允许企业可以实施四种不同的定价策略。通过缜密推理,得出了双寡头市场下的重要结论:若政府旨在最大化消费者剩余,则应授权企业获取全部信息,或仅开放关于消费者忠诚度的信息;若政府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则应限定企业仅收集消费者收入水平信息。
在此坚实结论之上,吴泽南副教授进一步将视野拓宽至多企业情境,指出随着企业数量的递增,对特定消费者信息的选择性收集将成为一个最优策略。在阐述文章贡献之后,他将焦点转向了具体的模型推导过程,详尽剖析了上述结论的逻辑脉络。推导期间,吴泽南副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他也鼓励师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探讨问题,这种开放式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考热情。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讲座内容的理解,也让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探索的乐趣,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经济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国家级课题选题论证会
11月14日下午,应经济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议专家李金华教授来院指导国家课题申报工作,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讲座之初,李金华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深入探讨国家基金项目的选题与写作内容。首先,李金华教授阐述了关于评选的个人认知,提出了申报书选题的重要性,鼓励研究者根据家国发展需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具有较高决策参考价值的选题。随后,结合实例,详细阐述如何根据个人兴趣、学科前沿及社会需求,精准定位研究方向,提炼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选题。在写作方面,李教授着重讲解如何构建严谨的逻辑框架,撰写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目标、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同时,李金华教授分享撰写过程中如何避免常见错误,提升论文质量。
会上,李金华教授与拟申报国家课题的教师进行了积极互动。通过本次讲座,参会者将更好掌握国家课题选题与写作的核心要点,提升研究能力,为成功申报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学术讲座|赵书辰:“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七讲
11月14日下午,由经济学院行为与政策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联合举办的“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七讲成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东北财经大学高等经济研究院赵书辰副教授作为主讲,其报告题目为《Taking turns in continuous time》。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许彬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在线下经济学院537教室进行,吸引了广大校内师生参会。
研究采用了经典的重复博弈模型和实验室实验,探究了连续时间对重复性别战的影响。通过设计了三种不同时间形式,离散时间、连续时间和混合时间的博弈游戏,比较不同时间类型对被试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离散时间中,被试在两个纯纳什均衡之间周期交替来进行协调。在连续时间中,玩家可以更快地做出反应,但必须应对非常丰富的策略空间和缺乏自然协调机制的问题。实验设计了一种混合时间方法,通过在连续时间提供额外的离散信号,促进了连续时间内的协调。实验还发现,被试在连续时间下学习更快,但离散时间中有更明显的协调提升。此外,在连续时间中,被试在纳什均衡之间异步切换,而纯纳什均衡之间的转换主要由“弱势参与者”驱动。
赵书辰教授的讲座吸引了校内师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们围绕报告的理论、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与赵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加深了同学们对重复博弈和连续时间的理解,师生们都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叶俊焘:“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八讲
11月14日下午,由经济学院行为与政策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联合举办的“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八讲成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浙江科技大学教授叶俊焘作为主讲,其报告题目为《Pursuing a brighter future: Impact of Hukou reform on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王学渊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在线下进行,吸引了广大校内校外师生参会。
该报告从两个现实案例出发,在户口制度将社会福利差距制度化背景下,探讨了中国户籍改革对流动家庭教育支出和流动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该研究利用CFPS调查数据2012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使用2014年中国户籍改革制度这一外生冲击,采用DID方法发现,户籍改革制度显著增加了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投资,增加的主要来自校内支出(赞助费除外),而不是校外支出。这一效应主要源自三方面:(1)替代效应:改革扩大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而改革后地方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并未增加;(2)捕蝇纸效应:户籍改革似乎消除了公共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歧视,并发出了改善质量的信号,这提高了流动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促使他们增加在校教育支出,以提高子女的教育质量;(3)收入效应:移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也可能发挥作用。该讲座拓展了我们对于流动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理解,揭示了户籍改革在教育投资和资源分配上的深远影响。
叶俊焘老师的讲座视野宽广、旁征博引,吸引了大量校内校外师生的参与。师生们与叶老师就本次报告的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郑江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地区技术互补与省际贸易增长
11月15日下午,应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作了题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地区技术互补与省际贸易增长》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讲座之初,郑江淮教授介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技术互补发展、省际贸易变化相关的研究背景,然后抛出了文章的研究议题: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技术互补如何促进省际贸易增长?提纲挈领地概述了文章的整体脉络,探讨技术互补在推动省际贸易流动份额中的具体作用。文章结合了Jaffe和Frenken等人的研究提出省际技术互补指标,并参考Leontief and Strout的区域间引力模型,采用单一点估算法与直接计算法估算1992—2017年省际贸易流动。本文通过构建多地区采购贸易模型,揭示了技术互补在推动省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郑江淮教授提出技术互补具有明显的省际贸易放大效应,且不会随距离增加而逐渐消失。讲座最后,郑江淮教授阐述了加快技术互补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郑江淮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这种开放式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考热情。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讲座内容的理解,也让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探索的乐趣,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刘宁:“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九讲
11月15日下午,由经济学院行为与政策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联合举办的“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九讲成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宁副教授作为主讲,其报告题目为《Ambiguity and Voter Turnout(模糊性与投票参与)》。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许彬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在线下进行,吸引了校内外师生参会。
该报告关注公民的模糊性感知对投票意愿的影响。公民的投票意愿和投票成本、义务感知、候选人政策的差距等因素有关系,刘宁副教授关注了公民对候选人选举中接近程度的模糊性高低对投票意愿的影响。刘宁副教授首先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随后介绍了理论模型和具体的实验思路。实验中选用2020年美国选举中四个摇摆州的真实选民作为被试,利用人们认为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匹配概率来测度个体模糊非敏感性(insensitivity)水平,衡量模糊性的感知。研究中为被试展示大选前的民调结果,通过告知民调结果的差距干预被试的模糊非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告知被试民调结果更不一致能够增强感知的模糊性,从而更愿意去投票。结果表明通过很短的信息就能影响模糊性态度,能够增加人们的投票意愿,进而实现让更多人去投票的目标;投票者投票时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成为关键选票的概率而不是原本的候选人获胜概率和自己参与进来后会提高多少概率。
讲座吸引了大量校内校外师生的参与,师生们与刘老师就本次报告的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师生们都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高彧:“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四十讲
11月15日下午,由经济学院行为与政策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联合举办的“行为经济与数字经济系列学术讲座”第四十讲成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彧副教授作为主讲,其报告题目为《The Misery of Spending Down the Nest Egg: The Effect of Annuitization on Consumption and Wellbeing》。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许彬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在经济学院537教室进行,吸引了广大校内师生参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的演进,养老体系由DB pension(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向DC pension(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转变不可避免。但尽管理论层面和行为研究领域都认为购买年金以应对老龄风险是一项很好的举措,但实际购买年金的人并不多,构成所谓的“年金之谜”。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英国真实退休数据和中国学生群体实验结果两组数据,研究lump-sum(一次性支付)和flow(分期支付)两种现金流模式下不同的消费倾向。
第一个为经验研究,重点在于探讨购买年金和没有购买年金的两类人群,在达到退休年龄后的消费情况和愉悦程度。利用英国的养老金政策变化的冲击,进行断点分析,结果显示拥有更多年金的人群往往会有更多的消费支出,尤其是在食品消费方面;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生活的愉悦度下降,但此时年金的发放明显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第二个实验研究,首先度量不同人群的消费态度,最终筛选“吝啬鬼”和“普通消费态度”两类人群,随机以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方式对其发放200元,并观察他们后续的消费情况。结果显示,越不吝啬,在直接发放情形下的消费就越多;消费态度越吝啬,在分期发放的情况下消费则越多。但总体而言,分期支付模式更能促进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在养老体系中提供年金政策能够推动个人消费与生活幸福度,从而提升个人和社会福利。
讲座吸引了校内师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们与高老师就本次报告的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师生们都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学术讲座|龚强:从数据到信用:数字信用的生成机制分析
11月16日上午,应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教授作了题为《从数据到信用:数字信用的生成机制分析》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龚强教授分析了大科技信贷的“去抵押品化”现象,即相比传统信贷,大科技信贷对抵押品的要求显著降低,甚至为零。这一现象引出了本次会议的两个核心议题:大科技信贷为何敢于给非信用客户发放纯信用贷款,以及放松抵押品要求后为何不良率并未上升。龚强教授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从而降低了对抵押品的依赖。随后,龚强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数字信用的生成机制,包括监测大数据的信用创造机制和特征大数据的信用识别机制,监测大数据的信用创造机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分离成本和激励成本,特征大数据的信用识别机制实现了差异化风险定价和贷款契约设计。报告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分析了不同信贷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的贷款合同选择。在信贷市场环境较差时,金融机构倾向于制定分离合同以排除败德企业;而在信贷市场环境较好时,金融机构则更可能制定混同合同以包容更多企业,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最后,龚强教授总结了数字信用对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研究强调,高质量的普惠金融发展必须借助数字金融,通过先数字化后普惠化的路径实现。同时,也指出了大数据信息价值转化为信用价值的条件,即信贷市场环境的好坏是关键因素。
本次讲座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龚强教授认真解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大家都深受启发,收获颇丰。龚强教授的研究成果为理解数字信用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对于推动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学院——
学术讲座|刘练军:法学论文写作步骤、方法与技艺
2024年11月16日晚,浙江法治大讲堂第四十五讲在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F5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法学论文写作步骤、方法与技艺”为主题,由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练军主讲。法学院王秀哲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到场聆听。
刘练军教授强调了论文写作对于锻炼和提升学生专业力、概括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力的关键性作用。他指出,论文选题是学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选题应从学科基础概念、学术研究热点、案例、政策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中挖掘,确保选题的专业性、准确性和凝练性。在文献梳理方面,刘教授介绍了几种常用方法,包括论题分解法、视角分解法和历史分段法,并推荐了相关学术资源。此外,刘教授还强调了提纲拟定在论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拟定提纲是塑造文章结构的核心环节,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理清论文的结构框架、层次脉络以及重点内容,让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更具方向感与逻辑性,为高质量的论文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人文与传播学院——
学术讲座|龙登高:政府与市场:千年互动脉络
为深化对中国经济史、宋元以来中国历史对比研究的认识,推动我校多学科交融、中国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的交流发展,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有幸于2024年11月11日,邀请到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为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的师生带来《政府与市场:千年互动脉络》的精彩讲座。龙教授的讲座围绕中国近千年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自身的发展进程以及制度基础的变迁,同时对计划经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又生动的解释探讨与拓展讲演,并分享了治学心得。
11日上午9时,我校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鲍伟,历史系邵钢锋、郑南等专业教师于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综合楼404会议室与会,主持人邵钢锋老师简要介绍了龙登高教授的学术经历、主要获奖、研究论文、研究著作、社会兼职等,为本次讲座做了重要铺垫。鲍伟书记则提到了龙登高教授的治学成就与张荫麟教授的学术渊源,龙登高教授并将张荫麟教授的《中国经济史散论》赠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此次讲座来自我校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本硕博广大同学与校内外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聆听了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带来的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龙教授引经据典,中西对比梳理了长时段的市场发展脉络,提出中国历史上有很长时期的市场经济,但不同朝代对市场的态度和利用方式有所不同的观点,并以宋代和清代的市场发展为重点案例简要概述为引言,进行后续详细解读分析。
引言过后,龙教授从政府财税汲取与利用市场的程度和方式这一角度,对宋代与清代的市场经济情况进行对比解释。指出宋代标志着市场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生活水平显著高于明前期。其显著特点是政府积极利用市场,通过市场征税,商税甚至超过土地税,这一良好发展势头在明代前期遭遇逆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加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后期又逐渐回归到类似宋代的市场发展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而清代呈现出朴素的经济自由主义特征,市场在较少政府干预下自发发展,全国市场得以整合,这一时期市场发展更加全面,要素市场进一步发育,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龙教授以“典:宋代交易税——清代不交割也不税”作为落脚点,以真实数据为证,以考古资料为据,兼谈典交易税、政府官员构成、税收中介等方面,以小见大,从点到面地具体解析两者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与特殊性。在财政吸取方面,宋代为应对频繁的战争,财政需求巨大,税收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征收商税、发行纸币等措施,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大特点,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压力;清代税收政策相对稳定,前期税收占比较低,后期海关税逐渐成为重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清代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
继而,龙教授论述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的程度,指出宋代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经营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王安石变法时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增加税收,另一方面直接介入市场从中获利,但因官员经营效率低下、与民争利等问题,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映出政府在市场经营中的局限性。而清代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经营相对较少,更多采取“听民自便”的政策。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政府不直接干预征税,而是由包税商负责,降低了征税成本,并且基层公共服务大多由民间主导,如桥梁建设、官渡运营等,体现了民间力量在市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一种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
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其特征的反映形式之一。龙教授指出,清代基层治理呈现出高度的自治特征,政府管理相对宽松,基层享有一定自治权力,这种管理模式在当时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不便的条件下,有效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民间组织在清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桥梁修建方面,从宋代的官督民办到清代的民间自发组织,形成了成熟的理事会制度,负责桥梁的修建、维护和管理。
长时段的经济史对比研究之旅,从1000-1872的“听民自便:朴素的市场发展”到1872-1937的“政府开始推动”;从1937-1977的“政府主导”到1978-2000“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型”,再到2001-2020“市场经济复兴”,令人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多方面的交织融合所呈现的发展趋势,解读完以宋、清两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后,龙教授将其治学理论延申并运用到近现代政府与市场的变迁史研究,带领学生以新的视角分析近现代经济史的曲折发展。
最后,龙教授以“历史自信”“制度自信”为关键词,点明十四大、十六大、十八大、二十大等会议上对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视与要求,结合时下热点,提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应审视时局,明晰市场经济基因与保持中国自信,继续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讲座结束后,师生积极互动交流,我校同学围绕讲座内容踊跃提问,龙教授则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悉心解答,并合影留念。此次龙登高教授的讲座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市场经济发展史和中国经济史治学方法的宝贵机会,开阔了我校广大师生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的视野,对进一步促进我校中国经济史、中国商业史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讲座|李帆: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认同
2024年11月11日13:30,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著名历史学者李帆教授受邀为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人文学院历史系师生带来“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认同”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历史系杨齐福教授主持,周鸿承、刘伟、徐进伟、朱艳桐等历史系专业老师以及本校的众多历史系学生共同聆听了本次极富学术价值的分享。
讲座开始,李帆教授首先点明民族的定义: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接着李帆教授罗列出构成民族的六个客观特征与主观因素:民族意识。按李教授的观点,中国古代“华夷之辩”是文化而非纯粹种族上的界定。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普遍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最终得以实现。
接着李帆教授谈到了西方近代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尽管“民族”一词在中国出现甚早,其含义却与现在的民族之意大不相同。今日的民族观念是在19世纪上半叶由西方传入的中国,其普遍使用则是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将德裔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民族理论加以系统介绍之后的事。紧接着,李帆教授阐述了为何西方的民族观念得以引入近代中国并广泛传播,并介绍了伯伦知理的民族观点并与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进行了对比。
随即,李帆教授切入讲座主题。首先李帆教授援引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即中华民族的形成是“自在的渐进过程,而非自觉过程”。紧随其后讲述“中华”一词的来源。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与西方传入的“民族”结合形成“中华民族”,而这一概念又是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产物。李教授以事实表明尽管近代的国家共识、民族国家意识受制于清廷统治难以实现,但已有满族有识之士主张中国人不分民族共御外侮——这恰恰是各族人民认同中华民族的体现。
之后,李帆教授指出在中文世界里最先提出并阐释“中华民族”的应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此时的“中华民族”仅代表汉族一族。然而1905年他再次提出“中华民族”时,其代表的“汉族”内含已是各民族的共同体。这种思想还影响到了著名立宪派人物杨度,而他的观点又成为了民国“五族共和”的雏形。同时,李帆教授还指出清末立宪运动同样对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意义。这些,都为“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一族称作了铺垫。
有关民族认同意识,在近代中国曾出现过大民族主义和单一民族主义及其一系列争论。李帆教授详细阐述了两种民族主义,梳理其发展脉络并将结合了中国传统民族论与西方民族思想、轻地域血缘、重历史文化与现实因素的大民族主义与主张建立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极易带来分裂的小民族主义进行对比,还列举了诸多实例来展示有关这两种认同意识的激烈争论。
伴随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族认同最终形成。李帆教授最后介绍到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与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各阶段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志士的不懈奋力,中华民族观搭建成形,确保了中华民族认同得以实现。从倡导“五族共和”到完全认同中华民族,其中有着一个过程的论战与思考,而外部形势和内部困扰的交加,也让战火锻淬了中华各族人民团结的斗志与信念。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认同愈发的稳固,成为传承的共识。这离不开民国的制度保障,革命领袖中山先生诸君热忱的信念。
正如历史从不停下车轮的辙痕,一个半小时的盛会很快就将近尾声。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认同这个主题十分经典,李帆教授的分享亦是轻松而饱满,没有学儒的晦涩,惟见在座历史系学子们被吸引的炯炯目光以及那满载思索的魂灵。民族认同最早可溯源至春秋的华夏认同,至今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民族共同体构建,对于与会的历史系师生来说,李帆教授无疑为大家开拓了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与探索。与会的历史系学生大都是大一年级的新人,李教授的分享也很好地起到了引路的作用,激发着商大学子们更为热烈地探索往事,进而审之思之,开启独属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研究。此时李帆老师的分享,相信在将来会于彼岸结出累累的硕实。
学术讲座|徐永明:从数字化到数智化
2024年11月12日 12:00-16:00,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大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为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从数字化到数智化”主题讲座。讲座于教学楼B212教室举行,文学与传播学院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徐永明教授带来的讲座,宛如一场知识的盛宴,为在场师生呈现了数字人文的全景画卷。
讲座中,徐老师系统且深入地阐述了数字人文的方方面面。从其定义入手,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了数字人文的内涵,让我们对这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谈及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时,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见证了它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而对其未来的展望,又似在描绘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宏伟蓝图,让我们对数字人文的前景满怀期待。
徐老师对于数字人文所涉及的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讲解,更是让大家如获至宝。无论是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都在数字人文的舞台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对文献不同载体的介绍,让我们意识到知识传承的多元形式,也加深了对信息存储和传播的理解。而对于结构化数据特点和优势的阐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数据在深度分析和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尤为精彩的是,徐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紧密结合了实际项目。学术地图发布平台(http://amap.zju.edu.cn)、云四库数据地图(Acamap.cn)、智慧古籍平台(http://csab.zju.edu.cn)、云四库问答平台(www.aiyskqa.cn)等项目,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网址,而是生动鲜活的案例。通过这些项目,徐老师生动详实地解答了何为数字化,何为数智化,以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路径。数字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信息转化的具体实践;数智化也不再模糊,是在数字化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对数据深度挖掘和应用的高级阶段,以及如何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也变得清晰明了。
徐老师的讲座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与自身科研实践的完美融合。他为我们揭示了将多种数字人文技术、工具、方法引入文史研究的诸多途径,这对于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非凡的意义。这就像是一把把珍贵的钥匙,为文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学子们打开了提升科研水平的新宝库。在讲座结束之际,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徐老师精彩分享的由衷感谢,也是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回应。相信这场讲座将在大家的学术之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励着我们在数字人文的海洋中继续扬帆远航。
学术讲座|陈堂发:谈“无过错诱因网络暴力治理的社会认知态度与平台严格责任”
(陈堂发教授)
2024年11月24日晚上,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堂发教授于腾讯会议室开展了题为《无过错诱因网络暴力治理的社会认知态度与平台严格责任》讲座,此次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教授主持,网新系主任李骏老师,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田中初、左蒙、蒋三军、姚凯波、李至颖、吴颖和23级新传研究生以及新闻系部分本科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陈老师以五个比较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作为切入点,描述了当前网络暴力现象的严重性。随后,陈教授围绕“当前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网络暴力的内涵与行为特征”“社会认知态度”“无过错诱因网络暴力的平台责任”等四个方面展开讲座。
首先,陈教授介绍了目前我国针对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包括《刑法》第246条侮辱罪、诽谤罪的法条解释以及司法机关对于网络暴力的严明立场。
其次,陈教授就法律范畴网络暴力的特定内涵进行解释,围绕网络暴力成因的研究涉及“媒介环境说”、“社会矛盾说”、“价值共鸣说”、“网络生态说”等。然而这些成因的解释属于宏观的分析,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诱发网络暴力的最直接动因。同时目前的研究对网络暴力理解或界定存在不严谨、扩大化倾向。因此,在陈教授看来,网络暴力的行为特征为达到或具备了法定情节,捏造事实、谩骂围攻、人肉搜索、网络通缉等均违反法定情节;侵害后果具有传统暴力伤害特征,造成明显的人身权益侵害后果,人格尊严损害、社会声誉降低,侵害结果为一般人所不能接受或容忍;侵害行为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多个行为主体参与,具有组织性、煽动性。
第三,陈教授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了“无过错诱因网络暴力惩治的社会认知态度”,发现了“无过错+3种损害结果”“道德过错+3种损害结果”“违法性过错+3种损害结果”等9种损害结果,并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以情绪(恐惧、愤怒)作为中介变量调查了网络暴力治理的7种措施与支持态度。
最后,陈教授提出应明确无过错诱因网络暴力的平台责任即相对严格责任,包括基于侵害特征平台应承担主动义务、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文件对平台责任已无消极义务条款、网络平台相对严格责任符合“权责对等”原则。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外语学院李蓉老师、李骏老师、左蒙老师、蒋三军老师就网络平台的治理困境、“地域黑”的法律保护路径、个人如何避免网络暴力的发生、网络实名制对网络暴力的利弊等问题与陈教授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在与陈教授的交流中,老师和同学们解决了困惑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该话题的理解,收获颇丰。
——外语学院——
学术讲座 | 王斌华:海外华人学者外语创作和自我回译中的知识空间再造
11月12日下午14:00,世界百强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王斌华教授受邀在外语学院329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海外华人学者外语创作和自我回译中的知识空间再造”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外语学院MTI中心负责人谌莉文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到场聆听,气氛热烈。
讲座主要以美国华人历史学家Ray Huang的英文专著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的英文创作和中文自译为案例,通过对该著作的创作、自译和出版过程的档案分析和对该书英、汉语版本的平行语料库对比分析,为学术自译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提供实证理据,并揭示海外学人如何通过外语创作中的隐性翻译为异语学界创造新的知识空间、如何通过自我回译为其母语学界再造异质性的知识空间。
讲座伊始,王斌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疫情期间的阅读新发现,万历十五年是英文的中译本,这是海外学者自译(self-translation)的现象代表。据此,王教授展开探寻自译与他译的不同,以及学者的自译和文学等其他类型的自译的区别。他介绍了自译的定义,并按照原著作者将自译分为4种类型。
王教授随后提出了两大研究问题,包括英文原著的自译本的翻译和在国内出版的过程,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对此过程的影响,以及海外学者自译回中文采取了哪些策略。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加入源语信息、加入译者评论,以及适时删除“负面”情节。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方法论中数据搜集和分析过程的重要性。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参与的师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王斌华教授就科研选题、文献处理、研究设计与实施、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构建与验证、论文撰写与发表等多个话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交流,也进一步激发了与会者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与兴趣。
本次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对海外华人学者外语创作和自我回译中的知识空间再造的学术探索,以及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学术讲座|Istvan Kecskes: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2024年11月13日下午15:30,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Istvan Kecskes教授受邀在外国语学院329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丹弟院长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聚焦于跨文化视角下语义学-语用学的交界点,深入探讨了语境对与区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重要性。Kecskes教授认为,在跨文化视角下,语言的分析要求我们重新理解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区别。
讲座伊始,Kecskes教授首先介绍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并强调真实语境对于区分两者的重要性。此外,Kecskes教授举例说明了语境对于语言的影响,并且解释了语境的含义,即语言所发生的环境和背景。
随后,Kecskes教授指出了本次讲座的中心任务,即通过关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境差异来找出区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解释方法。(Our goal today is to find an explanation by looking 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ere the contextual differences are harsher than in any other context. ) 在此期间,Kecskes教授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分析同一语境中来自不同文化的对话者所展现的理解差异。
最后,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参与的师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学术热情,现场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学术氛围十分浓厚。Kecskes教授根据现场师生的提问做出合理的解答,有效帮助大家解惑,间接提高大家的学术兴趣,挖掘自身对于语言学的热情。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学术讲座|李雪涛:区域国别视域下的中德交涉:以民国时期为中心
2024年11月15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做客浙江工商大学,以“区域国别视域下的中德交涉:以民国时期为中心”为题,为浙江工商大学的师生们做了精彩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沈国威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以及三十余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李雪涛教授对区域国别学这一学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雪涛教授认为现在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是“文化混血儿”。时代决定了一个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区域、国别之间的关联性,这也是区域国别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研究区域国别,有效的研究方法便是梳理关系史,建立关联性。
之后,李雪涛老师从1912年至1941年民国与德国正式断交这一段历史入手,以档案的文献出发,从区域国别学的视角对民国时期的中德交涉进行梳理。二十世纪初以来民国政府就一直重视着与德国的外交往来,密切的贸易、人才往来一直持续到1938年才逐渐中断,最终1941年民国政府与德国正式断交。同时在民间层面,中国近代僧人太虚也与纳粹德国政府有过书信往来。
讲座最后,李雪涛教授就其所列举的中德关系史实,指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是理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对特定区域、国家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各国之间的交涉、互动和影响。这样的视角对目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结合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史,可以看出不仅仅是积极意义上的交流史,也有战争及其他消极意义上的交涉。中德之间的这段历史可以称作“共有历史”(Shared History)来看待,同时也是一段具有跨文化意义上的历史。
学术讲座|张晓东:中国古代东传日本的琵琶与乐谱
2024年11月14日下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张晓东副教授做客浙江工商大学,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古代东传日本的琵琶与乐谱”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张晓舟老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日语系彭溱老师参与对谈,东亚研究院王侃良老师和三十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张晓东老师首先强调了琵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唐代之前,琵琶作为抱弹乐器的代表,在中国汉唐时期逐渐发展并兴盛,至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同期,中国的琵琶艺术随着日本遣唐使的活动传至日本,对日本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讲座中,张晓东老师介绍了正仓院所藏的琵琶文物,还介绍了中国东传至日本的乐谱,揭示了音乐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解读难题和文化差异。张晓东老师指出,中国古代音乐对日本音乐制度、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三种形制的琵琶传入日本后,经过历史的选择,五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曲项四弦琵琶不断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形制和演绎手法,其音乐风格也逐渐日本本地化。纵观整个东亚地区音乐,在古代传承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受到中国的影响。
讲座最后,张晓东老师展示了复原的唐代琵琶,并演奏了相关曲目,让在场师生亲身体验了古代音乐的魅力。现场互动环节,彭溱老师就唐朝琵琶东传日本的路径、琵琶曲名的含义等问题,与张晓东老师进行了讨论。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例如唐朝琵琶谱的记谱方式、节奏快慢等问题,张晓东老师一一做了详细解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讲座|王挺革:敬天爱人·天地合力,拥抱规律·事半功倍—浅谈企业与做人成功的底层逻辑
为加强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远大理想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新时代青年,11月12日,我校在报告厅开展润心思政大讲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委员、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MBA学院)实务院长王挺革院长为我校学生授课。此次润心思政大讲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梦云主持,学院部分教师与学校本科生聆听了此次讲堂。
王挺革院长从企业永续经营的底层逻辑、人生成才获胜的底层逻辑、建功立业的三方面建议展开讲解。首先,王院长指出,要善作善成“接二连三”,这是企业永续经营底层逻辑的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接二”即两个打造:一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组织;二是要打造一个与团队共享共建的体制机制。“连三”即三个构建:一是要构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二是要构建专业化、差异化的标杆企业;三是要构建打造风险可控、财务稳健的风控体系。其次,王院长从五个方面讲解了人生成才获胜的底层逻辑:一是情商高逆商高又敬天道;二是不断奋进精进又能帮人;三是有专业有特长又能示弱;四是坚守三个安全(法律安全、生命安全、暴力组织安全)又不害人;五是坚守做人底线又能吃亏。接着,王院长从“立志、立业、立身”三方面就当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给出了建议。最后,王院长引用海明威《真实的高贵》中的经典名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勉励在座学生成长成才、有所收获。
——泰隆金融学院——
学术讲座|Daniel Halim: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MEs' access to adequate financing
2024年11月12日下午2点,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首席经济学家研究中心经济学家,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经济学博士Daniel Halim,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首席经济学家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南加州大学博士曹彧,为学院老师们作了一场题为“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MEs' access to adequate financing”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泰隆金融学院副院长倪禾教授主持,泰隆金融学院院长马丹教授,浙江泰隆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蔡鸿鹏,以及泰隆金融学院学院的老师参加了讲座。
首先,曹彧博士介绍了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首席经济学家研究中心的机构情况,研究中心专注于东亚地区的经济研究与政策分析,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每位成员都有特定的研究方向,主要工作包括撰写报告、政策分析和能力建设三个方面。报告主要涉及马来西亚经济展望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EAP)的经济报告。每期报告都会聚焦不同的特殊主题,如教育技术、国际贸易和政治分裂等。此外,研究中心还承担着发表学术论文和政策分析的任务。之后,蔡鸿鹏秘书长将浙江泰隆慈善基金会的基本情况也做了简要介绍,浙江泰隆慈善基金会是由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和慈善组织,基金会以“关注微小,成就大爱”为使命,致力于资助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助学助教、恤病助医等公益慈善事业,主要方向为“助创、助学、助医”,并发起了六大品牌公益项目,包括泰隆创业助跑计划、“泰阳花”助学助教计划、泰隆医疗救助基金、泰美好城乡公益、行业助推计划、紧急援助项目等,基金会在公益项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在公益领域的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曹彧博士和Daniel Halim博士表示,与泰隆银行合作不仅有助于传播先进的融资模式,还能促进国际政策协调和经济发展,希望能与泰隆银行、泰隆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共同探索合作机会,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借鉴泰隆银行和基金会的先进经验,利用世界银行的资源,通过合作分享解决方案,共同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减贫做出贡献。
本次讲座为世界银行、浙江泰隆慈善基金会、泰隆金融学院三方搭建了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针对当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解决想法,我们期待未来与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以及泰隆慈善基金会进一步展开合作,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