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回顾(1014—1020)

发布者:游旭平发布时间:2024-10-22浏览次数:105



统计学院

学术讲座|悉尼大学孙秋壮博士来我校做学术讲座


 20241014日下午,悉尼大学孙秋壮博士授应邀来我校开展以“Optimal Abort Policy for Mission-Critical Systems under Imperfect Condition Monitoring”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综合楼615会议室举行,由王炳兴教授主持。

孙秋壮博士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工业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双学士学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取得工业系统工程博士学位。他现为悉尼大学数学统计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靠性安全工程,数据驱动决策问题,工业统计等。曾获国际运筹与管理科学协会(INFORMS)、工业系统工程协会(IISE)、IEEE等知名学术协会的多项最佳论文、热点文章、以及数据分析竞赛奖项,如2023INFORMS QSR会议最佳论文奖。

讲座刚开始,孙博士引入了系统故障的概念,提到中止任务能够提高系统生存概率并尽量减少对系统带来的危害。对此孙博士将系统分为了三个状态:健康、缺陷和故障,并利用状态检测传感器来显示系统的状态信号,进而根据这些信号来中止任务,但一些因素会增加决策的复杂性:从系统缺陷到故障的随机时间通常具有增加的危险率,导致缺陷状态和故障状态之间的非马尔可夫转换。因此,孙博士接着通过采用Erlang混合分布将非马尔可夫失效过程近似为新状态空间中的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来应对这些挑战。随后,孙博士为决策制定了一个部分可观察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POMDP)。他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证明了POMDP的最优策略在球坐标系中遵循控制极限结构,特别地,当Erlang混合物的相位趋于无穷大时,最优策略序列将收敛到原始问题的真正最优策略。此外,孙博士还开发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点的值迭代算法来处理维数灾难,并对无人机的案例展开了研究,向大家展示了即使在高频生成状态监测信号的情况下,通过以上模型也能实时实现。

讲座接近尾声,孙秋壮博士非常热情地和各位同学进行了学术上的讨论,并耐心地解答在场同学关于讲座中存在的一些疑惑。最后,王炳兴教授对此次讲座发表总结并对孙秋壮博士的精彩讲解以及在场听众的参与和互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图文|吴俊杰 林奕霈



经济学院

学术讲座|干春晖教授: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与当前形势


 1017日上午在经济学院416会议室,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受邀来我校做了题为《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与当前形势》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牛志伟教授主持。

干春晖教授从产业结构转变及工业革命引入,回溯中国GDP的千年变迁、近百年实力起伏及近十年经济增长轨迹。针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干教授从经济基数、劳动力成本及数量、人力资本结构、劳动年龄人口等多维度剖析原因。聚焦中国贸易,从全球视角,由“大象曲线”解释并回顾了中美贸易冲突,中欧“脱钩”“去风险化”。从全球价值链、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产生的根源,并梳理了中国的应对策略。面向未来,干教授强调,需构建新的全球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收入平等,构建有效市场,重塑激励机制。



法学院

会议回顾 |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4年年会


 1018日至19日,由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承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500多位法律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汇聚于此,聚焦法学教育未来,共探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

 1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年度会议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回应法学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强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当肩负新使命,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19日,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论坛召开,各分论坛以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加快构建法学教育体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以及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外语学院

学术讲座|台湾文藻外语大学吴麗英副教授

Revisiting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Kenting


1016日下午,台湾文藻外语大学英文系吴麗英副教授受邀在我院举办了一场题为Revisiting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Kenting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钱毓芳教授主持。

讲座聚焦台湾垦丁的语言景观,深入回顾了语言景观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吴麗英副教授结合大量图片,生动描绘了垦丁地区摊贩、餐馆、寺庙、海滩等场所的语言景观,展示了语言与社会变迁以及不同环境之间的密切互动。这种互动与变化,将持续影响并塑造垦丁的语言风貌。

讲座伊始,吴麗英副教授首先回顾了语言景观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共道路标志、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商业店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上的公共标志等。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她强调了实地考察和记录编码的重要性,认为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录在地化与全球在地化现象。在探讨话语的殖民化和多样化时,吴麗英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垦丁的语言景观体现了更有权力的“殖民者”话语与原有话语的交织与融合,共同构成了当前的语言风貌。

讲座期间,参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氛围热烈。吴麗英副教授就不同地区的美食、标识、旅游等话题与师生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

此次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内容生动具体。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和合影留念中,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主讲人介绍:

吴麗英博士为台湾文藻外语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于2018年至2024年担任英文系系主任;于2021年至2022年代理学院院长。吴博士研究专业为社会语言学、专业英语、叙事研究、语言景观等。


学术讲座|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

在研究体系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1018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博士生导师刘正光教授受邀在我院开展了一场题为在研究体系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张绍杰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聚焦科学研究,深入探索了科学研究三大要素——技术、问题与体系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了科学研究体系的内涵。刘正光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生动地探讨了如何从科学研究体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进一步进行了科学研究体系的向外辐射探索。

 讲座伊始,刘正光教授首先剖析了科学研究三大要素间的紧密联系。他指出,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是研究的导向,而体系则是将技术与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的框架。随后,刘教授就科学研究体系的内涵进行了详尽阐述,强调了体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谈及如何从科学研究体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时,刘教授分享了自身在国外的学术经历、阅读体验以及日常生活对其学术研究的深刻启发。他鼓励大家在夯实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的研究视角,不断挖掘潜在的研究价值。

 最后,刘正光教授结合自身学术成果,对科学研究体系的向外辐射进行了深入阐述。他基于自身对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向外发散研究视角,延伸出对翻译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学问题的敏锐观察。这一阐述不仅拓宽了听众的学术视野,也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

 在互动问答环节,参会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刘正光教授就认知语言学研究、科学研究体系和英汉表达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此次讲座生动具体,内容详实,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科学研究体系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动力。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刘正光,二级教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担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以及湖南省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同时,他也是教育部大学外语教指委委员,原湖南省外国语言学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正光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句法语义、英汉认知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教材编写。他出版专著6部,主编主流教材14册,发表论文120余篇。作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与团队主持人,国家一流课程主持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新文科改革项目负责人,刘教授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曾荣获第四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两次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宝钢教师奖以及湖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此外,他还获得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学术讲座|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教授:

什么是关系身份:兼谈本土语用研究

 

1018日下午,南京邮电大学教授袁周敏受邀在我院成功举办了一场题为什么是关系身份:兼谈本土语用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张绍杰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内容深入且丰富,主要围绕缘起、关系类研究速览、语言训诂法、关系管理模型、模型应用以及余论六个方面展开。袁周敏教授首先回顾了身份关系的缘起,从语言教学与生活体验、社会反思以及汉语语言的准则与原则三个维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一部分的讲解为听众们构建了一个理解关系身份的基础框架。

紧接着,袁教授带领听众们速览了礼貌研究的关系转向,并指出关系研究越来越具有东方意蕴,展现了一代又一代语用学人突破基于英语语言文化理论藩篱的努力。这一部分的论述,不仅拓展了听众们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本土化语用研究的深入思考。随后,袁周敏教授深入探讨了关系身份的概念,并通过模型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关系身份的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和时空交叠。为了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袁教授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贾政对其他人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唯独对自己的儿子贾宝玉开口就是骂人话。这个例子贴近生活,使听众们对关系身份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讲座的尾声部分,袁周敏教授强调了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用汉语的眼光去看世界的必要性。他表示,本土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用学知识体系,还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参会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袁周敏教授耐心解答了关于双语环境者对个体社会和关系社会的选择、关系身份的时空向度等方面的问题。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外国语学院在语用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主讲人介绍:

袁周敏,教授;博士、博导;兼任南京邮电大学国别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两站博士后工作经历(浙江大学 话语与传播;南京大学 社会学)。主持在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围绕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共生,在基于中国文化的身份建构与语用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对外话语体系构与国家形象研究、语言与社会治理研究方面展开工作。出版专著3Pragmatics, Pragmatics and Society,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Applied Linguistic Review,《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等发表论文70余篇,为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撰写英文词条0nline News。先后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江苏省社科英才。中国大学幕课在线开放课程语言与生活:语用学导论”“语言科学与艺术负责人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副主编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