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回顾(0325—0331)

发布者:尹恒发布时间:2024-04-03浏览次数:10

—— 统计学院 ——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虞克明教授 | Bayesian Quantile Regression (BQR):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Research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虞克明教授应邀来我校开展了以Bayesian Quantile Regression (BQR):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Research为题的学术讲座。虞克明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统计前沿问题作为贝叶斯分位数回归的引入,如多维随机变量的分位数定义不统一问题、非欧空间下测度度量如何定义等。随后,虞克明教授介绍了Quantile的应用和贝叶斯方法的内容及应用,藉此提出了BQR方法。该方法结合了贝叶斯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虞克明教授用公式详细介绍了该方法。虞教授还介绍了该方法的思想来源:对传统ALD方法进行改进,使其与正态分布相联系,并引入Gibbs抽样方法改进MH算法。最后,虞教授提出了稳健性的概念与其重要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姜荣教授 | Unconditional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Streaming Datasets

2024年3月27日下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姜荣教授应邀来我校开展了以Unconditional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Streaming Datasets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伊始,姜荣教授首先对流数据集和分位数回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和解释。他强调了流数据在现代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建模和分析流数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接着,姜荣教授详细阐述了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在流数据集中的应用。他介绍了该方法在参数估计、变量选择以及模型评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特别地,他重点讲解了如何在流数据环境下实现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可更新参数估计,以及如何处理高维数据和复杂数据结构的问题。在讲座中,姜荣教授还通过与虞克明教授合作发表的一篇论文展示了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在流数据集中的应用效果。



—— 外语学院 ——

浙江工商大学李文中教授 | 语料库、翻译与AI

3月27日下午,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文中教授在外国语学院329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语料库、翻译与AI”的学术讲座。李老师以“语料库、翻译与AI”为主题,探讨了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服务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翻译实践、翻译学习与翻译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首先,他通过实际译稿问题来引出关于“语料库、翻译与AI”的话题,而后通过列举实例来和大家探讨语料库方法与AI技术如何深度融合,如何在翻译中准确表述中国文化立场和价值观,以及如何为翻译实践、翻译学习与翻译研究提供更优质有效的资源和服务等问题。

最后,李老师进行了本讲座的小结,提出延伸讨论,认为任何思想、概念和术语都有自己的语言原生态,思想、概念和术语与人文、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传承紧密交织在一起,我们要注重使用中文创立新思想、新概念、新范畴,使中文成为知识创新的原生语言,以优化我们的语言、文化和知识生态。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 |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化茧成蝶:寻觅经师、能师和人师发展之路

3月28日下午3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受邀至我校外国语学院做精彩讲座,并担任主席专家参与《二语信息加工中的社会情感认知》新书发布会暨“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座谈会。本次讲座主题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化茧成蝶:寻觅经师、能师和人师发展之路》,王文斌教授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阐述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递进路径,即经师、能师和人师。经师,重在传授知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能师,重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领学生探索未知;人师,重在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创造力和思想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和人生引路人。这三重角色不断蜕变,化茧成蝶,能彰显外语教师在教育道路上的专业成长和自我超越。王文斌教授还通过翻译案例讲解强调外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激发创造性的同时带动语言表达,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语言书面表达能力,鼓励教师用智慧和执着,书写外语教书育人的华丽篇章。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

为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3月28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贵应邀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讲座。讲座内容围绕着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四个基本要素展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学历史、学原著、读著作、懂方法。要学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变化、传播的历程,思想变化的背景和过程;要学原著,从经典中准确把握原理;要读著作,阅读学者代表性著作;要懂方法,只有掌握科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最后,他希望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做到真学真信真做,为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 泰隆金融学院 ——

清华大学李昊然博士丨普惠金融缓解小微企业的破产风险了吗?——来自小微支行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2024年3月27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士后李昊然博士出席商泰普惠金融论坛,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破产风险——来自小微支行设立的准自然实验”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泰隆金融学院副院长倪禾教授主持,泰隆金融学院的老师及学生参加了讲座。

李昊然博士首先对文章的主要工作进行了介绍,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信息不对称的小微企业借贷市场模型,刻画了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破产风险之间的理论传导机制。其次,基于小微支行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破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普惠金融能显著降低小微企业的破产率。具体来说,若县区内新设立小微支行,该县区内小微企业的破产率下降约36%。第二,机制检验发现,小微支行的设立能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降低小微企业破产率。第三,拓展性分析则发现,金融科技创新能起到强化小微支行降低小微企业破产率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为如何发展普惠金融,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慈善学院 ——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 | 以良法善治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3月2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在我校国际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作“以良法善治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出席讲座并致辞,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刘伟、副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曾春光、项目部副部长梁宏业、民政部办公厅李实、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副会长蔡国华、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办公室主任陈泽瑞等领导嘉宾参加活动。本次讲座由英贤慈善学院执行院长徐越倩主持。

郁建兴教授对宫蒲光一行来校调研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和英贤慈善学院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积极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聚焦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的巨大作用这一重要支点,锚定弥补专业慈善管理类人才缺乏这一重大问题,于2021年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成立了英贤慈善学院,成为国内首家培养国民教育系列本、硕、博慈善管理人才的学院。这是浙江工商大学长期坚持发展创新的结果,也体现了学校再次走在了引领社会发展变革的最前端。他表示,浙江工商大学将进一步凝聚学校、社会、国际等多方力量,力争把英贤慈善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慈善学院。


讲座伊始,宫蒲光会长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赋予了新的定位和使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而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法应运而生。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法治慈善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促进慈善事业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讲座中,宫蒲光会长细致梳理了慈善法从2016年起草审议到2023年12月修法工作顺利完成的整个修法历程,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是推动慈善法修法的关键因素,各部门和地方大力支持是慈善法修法的基础保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是慈善法修法的重要推动力,严谨规范的立法程序为慈善法修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

宫蒲光会长指出慈善法的修订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主要修改和进步之处体现在: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协调监督机制,提升慈善治理现代化水平;二是充实完善促进措施,多措并举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规范慈善行为,进一步提高慈善行业公信力;四是增设应急慈善专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慈善活动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五是将个人网络求助纳入法律规制,拓展了依法治善的新领域。

结合目前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宫蒲光会长强调在贯彻落实新的慈善法中应继续深化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大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精神鼓励和文化营造、强化个人网络求助管理、推进社区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立法工作。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参加这次讲座受益匪浅,不仅对慈善法的修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香港大学李慧教授 | 制度变迁与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转变

3月29日上午,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李慧受邀做客英贤慈善学院,为师生做了题为“制度变迁与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转变”的学术演讲,讲座由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周俊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慧教授介绍了非政府组织的全球趋势,在此背景下,她进一步分析了境外非政府组织(NGO)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尤其提到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大大激发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教育、环保、健康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但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出台,对境外NGO在中国的活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在学术界形成了争论。一方面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此举措将限制境外NGO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将促使境外NGO与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紧密地合作,以确保他们的活动合法有效。对此,李慧教授基于现实问题提出了理论命题:面对同质化的动荡政策环境,境外NGO将如何应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接下来,李慧教授提出境外NGO在全球政治和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世界各国政府对NGO的活动进行了限制,NGO正在进行重大的调整。它们是如何以各种方式应对这些制度压力的呢?在对中国一项新限制法律下境外NGO的应对策略研究中,确定了四种不同合规程度的战略响应:合法登记、临时策略、本土化和退出。制度压力与战略响应之间的联系受到境外NGO适应能力的影响,而适应能力又由组织的问题敏感性、附加值、政府关系以及声誉权威所塑造。为境外NGO战略响应所构建的综合框架,能够揭示其他国家的政府与境外NGO的关系,其中许多国家正面临着日益严格的法规和日益封闭的政治环境。

最后,李慧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强调了学术敏感度、更新理论和方法、扎实研究训练、团队合作以及学术坚持五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