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社科学者谈“共同富裕”学术论坛第一季成功举办

发布者:王锰铱发布时间:2022-03-31浏览次数:604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以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2022325日至329日,由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浙江工商大学组织部、宣传部协办的喜迎二十大社科学者谈“共同富裕”学术论坛第一季于线上成功举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浙大求是特聘一级教授黄祖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陈创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周绍东,应邀为全校师生作报告,线上千余师生参加论坛交流,论坛主报告由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高燕主持。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实作《从收入分配解码共同富裕》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一个不能不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为此,一是要在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现共同富裕指导原则的理论阐释。二是要将共同富裕视作一个长期目标,积极构建更加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设计更加理性、科学的实现路径。三是要重点构建更加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完善要素市场体系,提高税收的调节力度,培育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和制度,提高低收入群里的能力和发展机会。四是要通过多样化提低政策、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措施,缩小收入差距。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浙大求是特聘一级教授黄祖辉作《共同富裕发展的背景、难点和路径》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共同富裕应当具备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对应、共创共富、共建共享等特点。实现共同富裕重点是突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矛盾,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与生活三大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保障和服务的均等化与有效覆盖。一是要重点瞄准农村居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农民工群体三类对象。二是要重点着重解决收入分配、公共保障、居住环境和文化生活的短板问题,在浙江要突出山区26县、农业农村、低收入群体“三个优先”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占斌作《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靠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最强大的、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人口和经济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发展等七大特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有五种路径:一是要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为时代主题;二是要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三是要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基本路径;四是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五是要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制度重点。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陈创练作《共同富裕之住有所居:中国区域的房价差异与调配》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区域性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相关条款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地理、文化因素带来的住房供需不平衡和结构性矛盾问题,还要考虑与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的人口流动问题和户籍管理问题。在推进房地产政策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政府部门仍需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房地产投机泡沫的管控。这不仅可以降低居民的购房支出,尽早实现“住有所居”,还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性可支配资源,提高全国居民的整体福利,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重大历史使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周绍东作《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其实践要求就是转变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模式,进而改变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有四种收入分配效应:一是技术劳动报酬提升效应,提高技术劳动报酬比重;二是实体经济资源集聚效应,推动本土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升级;三是产业区域布局优化效应,各区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开展分工协作;四是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效应,推动技术劳动密集的新型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 社会科学部

2022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