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回顾(1030—1103)

发布者:尹恒发布时间:2023-11-22浏览次数:12

旅游学院


第三十八期“钱塘文旅论坛”开讲: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治理

2023年11月2日晚上,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顺利举办了第三十八期钱塘文旅论坛《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治理》专题线上讲座,讲座嘉宾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的徐凤增教授。此次讲座由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项国鹏教授主持,通过腾讯视频会议举行。讲座中,徐凤增教授首先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研究现状切入主题,对学术界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及其有效衔接的现有研究做出了概括性分享。随后,徐教授通过山东中郝峪村、陕西袁家村这两个案例探讨了村民深度嵌入乡村旅游产业的乡村治理的理论与途径,对乡村治的多重制度逻辑提出了新的思考,并从乡村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的角度探讨了民宿企业参与乡村多元协调治理的动态机制。最后,徐教授从山东竹泉村、宁夏贺兰山、泗水龙湾湖、山东木兰沟村四个案例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乡村旅游产业运营空间与村民生产生活空间不同分割类型面临的乡村治理与共同富裕问题,并提出了关于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治理与共同富裕的未来研究展望。

链接:https://lvyou.zjgsu.edu.cn/2023/1103/c739a146210/page.htm



统计学院


宾夕法尼亚大学Tony Cai教授丨When Statistics Meets Computing: A Few Intere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2023年11月1日下午,宾夕法尼亚大学Tony Cai教授应邀来我校开展了以When Statistics Meets Computing: A Few Intere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为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国际会议中心一楼举行,由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程开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兼职特聘教授王启华及学院的老师,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蔡天文(Tony Cai)现任美国宾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Daniel HSiberberg 讲席教授及统计与数据科学教授、宾法尼亚大学应用数学及计算科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生物统计流行病学及信息学系资深学者、2017-2020年任沃顿商学院副院长、2006年当选国际数理统计学会(IMS)会士、2008 年世界统计学考普斯奖(COPSS Presidents’Award)获得者,2017 年泛华统计学会(ICSA)主席、2019 年泛华统计学会杰出成就奖,2023 年国际数理统计学会(IMS)侯任主席并获美国统计学会 Noether 杰出学者奖。国际统计学顶尖刊物统计年刊(Annals of Statistics)前主编,及多个权威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蔡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分析,包括机器学习、高维统计、大规模统计推断、统计决策论、函数数据分析、非参数函数估计、以及在基因组与金融工程的应用。他的研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及沃顿商学院全球倡议基金的资助。他在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Biometrika,Probability and Related Fields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在此次讲座中,蔡天文教授首先提出了AI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统计学家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引出了新时期的两个难题——隐私与分布式统计推断。蔡天文教授先是介绍了隐私的概念,并提出了隐私保护、统计精度及计算上存在的挑战,还介绍了这些年的成果和还要面对的挑战以及分布式推断的方法和困难。然后蔡天文教授展示了统计精确度和计算效率的矛盾,用非严格的逻辑证明了要提高计算效率必须要损失一部分统计精确度的结论。

在讲座的最后,蔡天文教授热情地与同学们互动,为同学们解答了关于此次讲座内容的问题。最后,程开明院长对此次讲座发表总结并对蔡天文教授的精彩分享以及在场听众的参与和互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经济学院


活动总结丨蔡继明:关键是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障碍

11月3日下午,经济学院于经济537会议室成功举办了题为“关键是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障碍”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蔡继明教授主讲,吸引了学院广大师生参加讲座。

蔡继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价值和分配理论、土地制度和城市化。本次讲座蔡继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民营经济在制度上、政治上、法律上、政策上的特点,其中特别指出非公经济发展政策的障碍正在消除。随后,蔡继明教授表明“剥削有功论”、初级阶段论、“七上八下说”、普照之光说、私有制扬弃论、新公有制论、劳动泛化论等七种观点都在强调剥削。正是传统的剥削理论,构成了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理论障碍。而要消除这一障碍,必须重新认识剥削与私有制的关系。与此同时,三种价值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因而都只是一种狭义的价值理论。最后,蔡继明教授指出创新价值和分配理论为保护私有财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为保护私有财产和发展非公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次讲座拓宽了学院师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广大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金融学院


钱塘金融学术论坛第227期: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

——基于贸易融资的成本渠道

2023年11月2日下午,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在综合楼846举办了第227期钱塘金融学术论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胜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线上作题为“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基于贸易融资的成本渠道”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金融研究所所长崔远淼教授主持,学院6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王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一是近年来我国跨境贸易和贸易融资活动高度活跃,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国际金融活动的自主性和便利性;二是受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美国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持续加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无疑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王教授通过构建局部投影模型和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贸易融资会通过成本渠道影响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而贸易融资发挥作用的强度,取决于中美两国对贸易融资依赖度的差异、进口厂商价格粘性的不对称性和贸易融资利率的不同。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探究和理论分析,研究结论表明:贸易融资会强化美国加息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溢出效应;中美进口厂商的贸易融资依赖度与价格粘性的不对称性,导致汇率不完全传递和一价定律偏离,进而影响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当中美两国均以中国利率进行贸易融资时,会弱化贸易融资依赖度和进口厂商价格粘性引起的扭曲和一价定律偏离,减弱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

 



公管学院


童敏教授作“基层治理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转向及历史使命”讲座

2023年11月3日上午,公管学院顺利举办“商社新知”系列讲座(第十期),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童敏教授应邀主讲了主题为“基层治理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转向及历史使命”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黄红华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近百名师生参与。

童敏教授首先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与基层治理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在2013年到2022年间,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其次,童教授指出当前的社会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弱势人群的帮扶上,而特殊救助对象问题的处理和社区治理是未来社会工作的方向,未来几年,对这两类问题的处理也是社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对上述两类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在处理这两类问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童教授还就中西方社会工作的知识逻辑进行比较,强调本土社会工作更加强调从“自助”到“助人”,注重临床服务、制度服务、部门联动以及政策落实。

链接:

http://mpa.zjgsu.edu.cn/View-6805.html



费梅苹教授作“禁毒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与反

——以上海为例

2023年11月3日下午,公管学院在D楼433报告厅举办了“商社新知”系列讲座(第十一期),特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费梅苹教授主讲“禁毒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与反思——以上海为例”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副院长黄红华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近百名师生的参与。

费梅苹教授从我国禁毒社会工作的主要政策切入,指出相关法律的颁布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组织的参与具有了合法性。接着,费教授分析了目前上海禁毒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发展状况,并介绍了上海社区戒毒康复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同伴教育发展情况和其研究结论,一是生命意义的重构;二是实现意义建构的同伴教育辅导服务;三是生命意义重构能有效实现吸毒人员社会康复。最后,费教授提出了对禁毒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思考,她指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应该在解决实务问题之中促进服务对象和提供服务人员的能力提升,并有效促进知识生产。

交流环节后,费梅苹教授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链接:

http://mpa.zjgsu.edu.cn/View-6806.html



东语学院


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

——关于大洋洲的区域国别研究

2023年10月31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主办的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第八场——“关于大洋洲的区域国别研究”于东语学院楼20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太平洋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大学—成都“一带一路”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沈予加副教授主讲,由我校公共管理学院魏志江教授主持。东亚研究院院长江静教授、刘旭老师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场讲座。

在讲座开始前,为加深同学们对讲座主题的了解,沈予加副教授就自己的研究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她曾六次前往西巴布亚对该地区的分离问题进行在地探究,并在了解参会的区域与国别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后进行了亲切交流。

随后,讲座正式开始。沈予加老师围绕对西巴布亚分离主义运动的国际干预分析而展开。她谈到,西巴布亚地处新几内亚岛的西半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自由巴布亚运动为旗帜的西巴布亚分离主义运动兴起,以西巴布亚地区从印尼获取独立为其政治诉求。分离主义冲突的发展走向与国际干预存在重大关联。

西巴布亚地区的支柱产业为矿业,占总体超60%的比例,这使得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得西巴布亚产业比例失衡,也最终导致“资源诅咒”。独立运动的开展不可避免会受到外部势力介入,而外部势力介入最重要的方式则是武器的输入,这也导致该地区治安混乱,安保产业也顺势发展壮大,逐步成为西巴布亚地区第二大支柱产业。受治安问题影响,来自国际的制造业投资缺乏,其地区内就业岗位严重缺失,这也使其陷入恶性循环。沈予加老师以亲身经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的方法。

其后,沈予加对印尼西巴布亚分离主义运动中的国际干预问题进行研究意义与理论框架介绍。她认为,目前,在既有研究中,缺少对于外国干预背后驱动因素的关注,而在该问题的研究中,沈予加运用组态视角与质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寻求分离主义运动中国际干预驱动机制的多因解释;以情感性驱动力与工具性驱动力为主要理论分析框架,为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开拓新思路。在国家分离主义运动中,会受到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变量会以组合匹配的形式影响国家立场选择的决策行为。质性比较分析法(QCA)以布尔代数和集合理论为基础,从组态视角出发,为第三方国家对分离主义运动的立场选择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提供解释并得出对该问题研究的结论。

最后,沈予加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热烈交流。现场老师与同学们就该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在该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学术研究方法、如何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推陈出新等问题,沈予加老师也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并再次强调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讲座后,刘旭老师对本场精彩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与沈予加老师就学术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沈老师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



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

 ——“从中国与欧洲早期的互动看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张西平,现为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院首席专家,《国际汉学》主编;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前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长、荣誉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亚非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会长。

2023年11月1日下午,应邀请,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先生在文科实验楼111会议室举办了浙商大东亚研究院“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第五场 ——“从中国与欧洲早期的互动看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此次讲座由东亚研究院刘旭老师主持,江静院长、沈国威教授,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薛灵美老师等四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刘旭老师详细介绍了张西平教授的学术履历与突出贡献,他认为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海外汉学的材料整理与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是“国内海外汉学研究第一人”。随后,讲座正式开始。张西平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国与欧洲交流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阶段为1500-1800年(晚明至清中期),以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发生的文明大碰撞为休止符,这一阶段中国是以独立、强大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后一阶段则是1840年后与西方逐渐形成对立的局面。张西平教授指出:“今天的世界成为一个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真正开始作为全球的一个成员参与世界的活动,这便是源于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这便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而由葡萄牙、西班牙开启的地理大发现便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同时也成为了西方殖民史的开始,而葡萄牙对西非海岸贩卖黑奴也由此开始。由此张西平教授又特别强调:“应注意中西关系在明清之际和晚清的区别,晚明至清中期近三百年都是值得重视的。”

随后,张西平教授又提到“作为世界货币的白银”,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银矿无法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继而把目光投向国外;另一方面由来到中国南海的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所推动。这种“白银资本”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世界围绕白银转,白银围绕中国转”,由此可知晚明白银的货币化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晚明社会的变迁不是由西方裹挟,而是其自身变化,西人的到来只是为其提供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外部条件。

最后,张西平教授又提到中国在世界早期近代化历史中的意义,并强调:“晚明经济的发展催生白银从民间货币变为国家货币,白银走向世界,继而其成为全球化初期的世界货币”。除了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和茶叶、丝绸、瓷器的全球流通外,中华文化的西传推动欧洲18世纪中国热也是不可忽视的。张教授认为,今日我们所讲述晚明至清中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国内外有些学者将欧美文化说成一个“自我成圣”的文化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谬论。由此这段真实的历史给予了我们从文明互鉴考察中西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视角,现如今在全球史历史视域下重新确立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便是今后历史研究的一大重大课题。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就此次讲座内容进行积极提问,包括“现代中国社会如何正视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具体体现、18-19世纪欧洲对中国态度转变的原因等,张教授一一进行耐心解答,并提出了“文明互鉴观”来证实中华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传播。最后,江静院长总结了此次重要讲座,她以张教授于梵蒂冈做田野考察的亲身经历强调:我们做研究不应只着眼于外语,同时要加强历史研究、文献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的经验,并对张西平教授的到来再次表达感谢。



现代商贸研究



浙商研究院(浙商博物馆)党支部召开主题教育学习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近日,浙商研究院(浙商博物馆)党支部召开主题教育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党支部书记杨轶清主持会议,全体党员参加会议并作交流发言。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强自觉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征程上为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接受《浙江日报》采访

近日,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针对浙江省地方标准《“两个健康”评价体系》的发布事宜接受《浙江日报》采访。作为全国首个关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的省级地方标准,该地方标准为全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两个健康”发展情况建立起统一的标尺。杨轶清认为,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要大力呵护民营经济。在全国上下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合力的当下,浙江率先出台这一省级标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将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温州好经验、好做法固化,并进一步升格为“浙江经验”,同时为全国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