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回顾(1009—1013)

发布者:尹恒发布时间:2023-10-18浏览次数:47

工商管理学院


打开组织边界

      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于2023年10月10日,邀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施俊琦莅临管理楼416开展讲学。本次讲学主题为打开组织的边界。院党委书记孙元,副院长朱玥以及数十位师生参加本次讲学。本次讲学主要目的是探讨组织行为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施俊琦教授先从已有大量研究的个体水平和团队水平研究领域展开,对矩阵式团队(多团队系统)的研究、众创空间的研究、远程工作的研究、零工经济的研究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研究等主题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最后,施俊琦教授提及了未来两个研究思路。一是指出了组织行为学目前很多研究领域数据还较为空缺,是未来可研究的方向,二是继续对传统研究方向深入挖掘探索。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举办国家级项目选题论证会

为了提高金融学院国家级项目申报质量,有效推进国家级课题申报工作,2023年10月14日上午,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举办了第224期钱塘金融学术论坛:国家级项目选题论证会。南京财经大学学科办公室主任卞志村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副书记王宇伟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院长张云教授、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政教授、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毛泽盛教授应邀担任专家,出席我院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第一轮论证会。会议由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院长柯孔林教授主持,二十余位老师参加了本次论证会。

会上,老师们依次从项目选题、课题框架、创新点等方面进行汇报,与会专家对拟申报项目选题进行了悉心指导,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并对老师们提出的相关困惑与疑问进行了耐心解答。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此次会议对提升项目申报能力,促进项目申报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申报书后续撰写和完善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

最后,柯孔林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希望各位老师根据五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选题和写作框架,提升申报书质量,期待在2024年度国家级项目立项中取得优异成绩。


经济学院


活动总结丨于晓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预测鸡蛋价格”


9月23日下午,经济学院于经济416会议室成功举办了题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预测鸡蛋价格”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许彬教授主持,德国哥廷根大学发展与转型国家农业经济学讲席教授、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系主任于晓华教授作为主讲,吸引了学院广大师生参加讲座。

本次报告于晓华教授就机器学习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预测鸡蛋价格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于教授结合现实背景分析研究鸡蛋价格的选题立意。其次,从投入、粮食价格波动、冲击、政策等理论层面归纳鸡蛋价格的影响因素,并使用ARIMAX模型、RNN模型、长短期记忆模型等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讨论鸡蛋价格上涨的因素,研究发现长短期记忆的神经网络方法会优于ARIMAX模型方法来预测鸡蛋价格。最终,从加强动物福利和保证价格稳定两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讲座最后,于教授也总结了机器学习中识别一个变量是否重要的四个方法:过滤法、包裹法、切入法、提取法。此次讲座对于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和未来经济学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活动总结丨国际贸易与国家安全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10月10日下午,纪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国际贸易与国家安全学术会议顺利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推动国际贸易和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安全的发展共促,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承办。近50位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教授强调,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促进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会议第一部分,黄靖、张立荣、殷晓鹏、诸竹君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国家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愈发凸出问题进行了发言。会上,浙江工商大学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李银珠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会议第二部分,任晓、龚炯、谢杰等专家学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关系学科交叉性逐渐凸显进行了发言。葛赢教授表示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定位和海外基础设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世伟作会议总结,提出此次论坛加深了学院师生对国家安全、国际贸易有关概念和相关学理研究的理解,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举办类似的学术活动,强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



人文与传播学院

田中初老师参加“新闻史的在地化与想象力”学术会议并发表学术见解

9月22-23日,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田中初参加河南大学举办的“新闻史的在地化与想象力”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五十多所高校的200余位学者参会。

会议由主题报告、学人论坛两个环节构成。本人在其中的分论坛作《新闻采写与文化翻身——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工农通讯员为视点》论文交流。文章认为,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工农群众以通讯员的角色来改变文化地位,获得一种“可见”并“发声”的“媒体身份”,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预想与目标难以叠合的差距,但这已然是一种改变“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积极努力。中共借助工农通讯员的角色,把党的领导和最基层的革命主体力量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逻辑“下沉”,这有助于纠正过往研究中认为人民群众只是被组织和被动员的客体的偏见。

另外,本人还主持了“新闻史研究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分论坛讨论。



浙商研究院

我院受委托承担《浙江民营经济的文化基因研究》课题

近日,经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批,我院将承担《浙江民营经济的文化基因研究》的委托研究课题。本课题将围绕浙江民营经济文化基因的渊源及主要特征等开展深入研究,为新时代浙江民营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经验和发展思路,也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成功经验。



徐越倩教授作客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二十二季《“千万工程”20年》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重点节目、浙江卫视电视理论专栏大型节目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二十二季《“千万工程”20年》第一集《万千美丽》播出,我院副院长徐越倩教授应邀担任评论嘉宾参加节目录制。她认为,“千万工程”推动了万千乡村的美丽蝶变,改革创新的范围在变大,内容体系在不断地丰富,打开了一条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视频链接:

https://www.zj.gov.cn/art/2023/10/11/art_1547064_6819.html